小青龙案

北京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5173.html

回想我治疗咳痰喘的用方,从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到小青龙汤,小青龙合升降散,小青龙合小柴胡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药减,效不减。

几年前的冬季,流感较重,当时大部分病人表现是高热持续不退,39度比较常见,检查提示多数是病毒感染,多种药物治疗无效,后续逐渐应用达菲,才开始退热。我这属于中医门诊接诊的外感病人多数是熟悉的病人,对中医比较信任的,还有一些用西药或静点后效果不明显,才来吃汤药的,另外有个别儿童不能静点,儿科王老师、闫老师都会转介绍过来吃中药。那个阶段病人症状多数相似,恶寒发热,多数高热39度以上,儿童有的达40度,持续多天,出汗很少或无汗,咳嗽有黄痰白痰或干咳为主。听诊,呼吸音粗,有小湿啰音,也有较重的面积大片湿啰音。肺CT影像提示:支气管炎或肺炎。我总结最有效方就是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煮水小量频服,一般2-3天开始退热,略有汗出,咳嗽减轻,能出痰。某女,17岁,症状基本同前描述,肺CT提示:大叶性肺炎。辩证寒邪郁肺,处方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两周,症状基本恢复,肺CT复查,炎症吸收。对于大面积肺炎的吸收,个人感觉比住院静点要恢复好。那两年为了预防,我还把上方打成药粉,分给有需要的同事朋友,煮点药茶,感觉预防和治疗流感效果还不错。另外,饮食预防我一直吃饭加点蒜,在吃点醋。在那几年冬春季流感季算挺了过来。

对于反复咳痰喘,发热或不发热的,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2-3岁的孩童,我最常用的基础方还是小青龙汤。病例一:某男,80岁,反复咳嗽10余年,咳吐清水痰涎,苔水滑,听诊两肺底细小水泡音,辩证寒湿凝聚,小青龙为主,干姜,姜半夏加量,先期汤药宣肺温肺为主治疗1月,后期温肺补肺宣肺制成水丸巩固2月,后期回访基本无咳嗽,无清稀痰涎。病例二:某女,20岁,反复咳嗽1年余,睡前持续性干咳,发病于一年前冬日,间断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辩证寒邪伏肺,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一月余,咳嗽消除。病例三:某男,7岁,咳嗽、喘、气短、活动气促2年,双肺哮鸣音,痰鸣,肺底有细小湿罗音,两年来静点,雾化,中药多种治疗,未见明显改善,症状反反复复,辩证痰饮伏肺,小青龙汤原方,四副,疗效显著,咳少,气平,哮鸣音进本消除,继续巩固治疗月余,化饮补肺同治。病例四:某女,13岁,持续干咳2-3个月,白天间断咳嗽,每发咳嗽至少持续10-30分钟,极度痛苦,呼吸音略粗,少量痰鸣,辩证寒邪伏肺,处方小青龙汤,五剂,咳嗽时有改善时有加重。二诊,小青龙合升降散治疗,咳嗽加重,无明显咳痰出,当时反思是否辩证错误,或有气道异物,或情志疾病?三诊,排除其他问题,治疗思路不变,处方仍小青龙汤为主合小柴胡汤,咳嗽终于减轻,整过治疗过程中有少量排痰。病例五:某男,5岁,反复咳嗽3年,偶尔可听到痰鸣,各医院治疗无明显效,听诊哮鸣音伴痰鸣音,辩证寒饮伏肺,处方小青龙汤原方,三剂,当晚呕出少许痰涎,第二日早,又呕吐一点痰涎,第二日咳嗽频繁,临时加礞石,芦根,芒硝,化痰促进痰涎排出,第三日,咳后能出少量痰涎,粘,白或灰色,二诊,咳嗽减少,哮鸣音无,肺底少许痰鸣。病例六:某男,30,偶咳,胸闷,气短,背寒,听诊胸膜摩擦音,(10年前,曾抽胸水ml),诊断痰饮伏肺,处方小青龙汤+附子,七剂,复诊,无咳,胸闷大减,后背有温热感,三诊后,改善明显,改为膏方宣肺、温肺化饮、补肺治疗。病例七:某男,3岁,发热一天39-40度,鼻塞,流清涕,咳嗽,不会咳痰,舌红苔白,诊断外感风寒,处方小青龙加石膏、苦杏仁,三剂,小量频服,适当多饮温水,热退,鼻涕减,偶咳,复诊小青龙汤加杏仁,巩固三剂。

对于小青龙的应用,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麻黄量不宜太多,我平时用3-5克,如用10-15克,易过汗或心悸。第二,对于清稀水样痰涎效果好,干姜可加量到20克以上。第三,反复咳嗽,姜半夏我常用量10-15克。第四,小青龙不是止咳方,宣肺化饮为主,用后有促进寒痰外出,这时的咳嗽加重,是药到病所,促痰外出,不是病情加重,要和病人交代清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辩证配合升降散或小柴胡,或礞石10-15克或芒硝(1-3克),或者皂荚(2-3克),促痰外出,利于粘痰咳出,不至于持续咳痰不出,反伤肺气。

青龙是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能发散,并能治水。《金镜内台方议》:“谓之曰小青龙者,以其能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越超乎天地之间也”,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名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总之,因其作用为升发逐饮而命名为小青龙。

小青龙条文如下:《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年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細辛三兩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小青龍湯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臥,脈浮弦者,小青龍湯主之。

咳而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此為肺脹,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小青龍加石膏湯亦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濕氣在內,與脾相搏,發為中滿,胃寒相將,變為泄瀉。中滿宜白朮茯苓厚朴湯;泄瀉宜理中湯;若上干肺,發為肺寒,宜小青龍湯;下移腎,發為淋漓,宜五苓散;流於肌肉,發為黃腫,宜麻黃茯苓湯;若流於經絡,與熱氣相乘,則發癰膿;脾胃素寒,與濕久留,發為水飲,與燥相搏,發為痰飲,治屬飲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hiluoyin.com/lybb/110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