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编织书不算多,大概七八十本。最早开始买毛线球,之后是一些引进翻译的书,现在多数买日文书,欧美的较少。
看编织书真是一件太有趣的事情了,大约等同于爱吃的人看美食书。是人生一种至大的享受。
有一个人,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说。他过往的人生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颜色,他为什么要这样穿着打扮,他觉得什么是美的。他要告诉别人,是一种必须要表达的情绪。
一本书和一份图解之间的差别,我将它们的不同比作写随笔短文和写长篇。
写短文可以是机灵一动的,今天我看到一件事情,我很开心,或者我很愤怒,我要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抒发一下我的情绪。你我都可以做到。那是人生很多东西的总和,在一个点爆发出来,它可能是平庸的,也可能是耀眼的。但是它不难。
你甚至可以写着写着就放下了。哎呀,我不生气了,不想写了。哎呀,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有更美的表达方式,现在的我觉得不够好,我不要继续了。
没有关系,可以随时放下,它就是人生乐章中的一个小小音符,连插曲都算不上。很久之后我们再看到,会扑哧一乐,当时我怎么这么傻头傻脑啊,当时我怎么这么聪明啊,当时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但是写编织书不同,它是一份很严肃认真的工作。是要负责任的,除了作者自己要写之外,还有出版社,编辑,翻译,摄影,模特,化妆师,发行,印刷厂,排版,分销商所有人的参与。作者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是不能任性的。
它需要一个人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坐到固定的地方,去做一件繁琐枯燥的事情。职业的作家,他们是不讲灵感的,写东西就是他们的工作,只要他坐下来,对着空白就必须写。
它不能只是灵光一现,它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切,需要去体会美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看编织书,是了解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慎重的态度。他耗尽自己过往人生所有的积累,来说给你听,是值得去用心欣赏和体会的。
编织书像是一道论述题。有人给了一个题目,作者来回答。
我最喜欢看编织书里的一些手绘,只有衣服的版型,其它全是空白。我可以对着它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在上面填上什么。然后我再来看这个作者的回答。
如果我们的想法很接近,那种感觉像是遇到一个知音,内心会立刻产生一种巨大的欢喜心。如果我们的想法差别很大,那种感觉像是遇到了一个你不懂的陌生人,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啊,快来和我说一说。
一开始,我们会被模特图所打动。这种生活的感觉是我想要的,是我向往的,是我熟悉的,是我可以欣赏的。
就像我们会喜欢一种文体,一种文字风格。我们喜欢上了,之后就会一直追。
我年轻的时候读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很多时候都是被上世纪英国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他们会怎么喝茶,怎么看报,他们怎么见朋友,见面的时候怎么聊天。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都是被这些细枝末节所塑造出来的。
《辛德勒名单》里,一片灰暗的犹太集中营,所有的人都在朝前走,里面出现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这是世界电影史里的高光时刻。绝望和希望,生和死同时在一个画面中。它不需要再多说一个字,我们就会被震撼住。这就是一种生命态度的表达。
我们就是会被这样的l细节所吸引,会被它们打碎再重新拼成另外一个人。
哪怕只是一件手织的衣服。有一个人看到了一团线,选了一个颜色,然后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另一个人,或坐或站,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里那样活着。
看完手绘图和模特图,我知道了故事的大概。可是千头万绪,作者从哪开始呢?《红楼梦》里荣宁二府那么多有趣的人,曹雪芹说,我们先从刘姥姥讲起吧。
图解就是一个解迷的过程,它需要很克制,在有限的篇幅里告诉你一切。有些是直接了当的,有些是话外音。不能是啰里巴嗦的,它需要一种节制。
这个过程是作者的完整思考,你甚至可以在里面看到他有不全面的地方,有犯错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有他的个人人生总结,也有借鉴他人的地方。
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他的决定。你可以学,也可以改。他说他的,你去体会你自己的好了。
你可以在一本编织书里知道一个人的过往经历。
我在许多书里都听过这样的一个观点,他们为什么会喜欢阅读,就是偶然看了一本书,认识了一个作家。他在那里说啊说啊,突然,他提到了另一个人,他说他讲了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对他这么重要,他要引述出来告诉大家?我也去看看吧。
它可能是一本书,是一部电影,是一首音乐,是一道美食一瓶酒,甚至是一种植物,一种味道。反正他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想告诉别人。
你看到的,心中的一根小苗就分了叉,引你走向另一个人。这个人又在书里和你介绍了一个新的朋友,他说了一个新的观点。你又开始好奇了,也找来看了看。
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心里就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那是你自己的树,你经历的所有的人,在经过的时候,都帮你修剪了一下。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观点,你觉得似曾相识。好像有人和你说过,你回忆起另一个人。他就是这么想的,原来他也认识他。
那种感觉就像在朋友圈里,你无意中发现,你的两个朋友他们居然也是相识,欣喜之情犹然而生。
我在07年刚玩编织的时候,偶然看到岛田俊之老师设计的一双手套。当时就被震住了,怎么会有人想到这样的东西,太让我着迷了。
后来,有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本他比我早一步见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当时一定也是和我一样激动的,他在里面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次一次的尝试,然后拍板决定,这就是我对它的全部总结。我要告诉大家那个世界的美好。
它不是一双手套,这是历史,是人文,是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世界的过程。这个人我好喜欢,他在这样生活,这样表达生活。
这件事情只会发生在一个人坐在一张认真工作的桌子面前。
他们在慎重的做决定,在谨慎的思考表达方式。他们要把自己摊开在面前,从中做取舍。
编织书和一份图解不同,图解是你出门随处可见的人,你把他加到自己的通讯录里,好久之后你甚至想不起来他是谁。
可是一本书,它是你要用心去相处的人。你曾经被它打动,然后把它带进了自己的生活里。你要找个一个地方把它放好,要让它有一个安身之处。每次翻开来看,都像是一场两人的对谈,你们在交流。
你可以在这个过程里,发现你变了,发现自己的心原本还有一个地方放着那样的一份美好。
你可能会说,图解也可以时时翻看啊。
当然可以。
但是它太便宜了,随处可见,你找不到它的时候,你不会惊慌。你可以让朋友分享给你,许多人都可以给你,它甚至是没有成本的。然后它就被存在手机里,再也不会被打开。
可是一本花了许多钱买的书,当它不见的时候,你会遗憾,你会时时的想起它,你会很想再遇到它。
如果我再看到它,我们还会是朋友吗?
前几天,我和舒舒聊天,谈起了编织书。我说我好期待中国的织女们,也可以出这些书。我觉得日本家庭主妇的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们会学着做许多事情,不怕表达,会通过自我的表达去让自己以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
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高学历,曾经在职场中获得过很好的成绩。然后当家庭需要她的时候,她回去继续做自己。
这是值得我们学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因为我们的前辈就是这么活的。我们的祖母辈在田间劳动,给全家洗衣服做饭,她们从生到死都在忙碌。我们的母亲辈,她们生来就是为所有人奉献的,为革命事业,为改革开放,为大家为小家。
可是到我们这一代,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我们的家庭人口越来越少,太多的事情都有机器和人来代劳。我们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空下来的时候,怎么面对自己。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和只会刷手机的人比起来,我们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我们多幸运啊。无意中,我们就找到了那个参照物,在其他也爱这件事情的人身上去学习。
一本编织书,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对方在用心的做,我们要用心的读。
好多人跟我说,她们看不懂。
其实只要你想让自己看不懂,你可以不懂任何事情。有一部分人非常坚持她们看不懂文字图解,有一部分人很肯定她们看不懂日文图解。
我甚至还遇到过一个人,她把自己的看不懂,归罪于别人可以看懂。
我常常说,我们是要做母亲的人,现在的教育改革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考就是一道坎,我们要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一个坐在一边不愿意学习的母亲,是唤不醒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的。
如果他说,这道题我看不懂。你不能接受,你会鼓励他,那你就也要鼓励自己。
《杜拉拉升职记》里有一句话,我觉得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值得推荐的。要别人帮你成长,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想学,你就要拿出诚意来。
许多人说,我问了啊,可是别人不告诉我。
我可以解答你的困惑,为什么别人不回答你。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说,这份图解我看不懂,你让别人怎么回答你?把图解从头到尾和你说一遍吗?
你不要这样问,你要问,这个地方这样织对不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这件衣服是不是从这里开始。
你下次可以试试,你一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还有许多人,会拿着别人翻译的图解来问另一个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图解翻译卖家都会提示你,他们不回答问题。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
第一,这份图解包括所有的内容,如果你从头到晚照着做,你不会完不成。他们已经说过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再说一遍呢?
第二,许多人对图解的不理解,并不来自于对某个织法的不理解,是对文字的不理解。这是你念书的时候需要完成的功课,为什么要让一个图解翻译来解决你的问题。
第三,对他们来说,他们只提供给你一份图解,收取几块钱的翻译费。他们没有教学的义务。任何要学习的东西都需要付其它的代价,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可是买家也很委屈,我已经付费了啊,为什么你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呢?这就是交换价值不对等造成的。任何定价太便宜的东西,都需要你在背后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写一篇短文的人,他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绪。但是写一本长篇的人,会在所有的场合告诉大家,他为什么要写这书本。
为什么一部电影在上映前后要开发布会,要到处宣传背后的故事?因为它很贵,它希望你能懂,为它买单。
许多人觉得互联网的精神是分享,我恰恰觉得不是,互联网的精神是表达。《舌尖上的中国》会长篇大论的讲一种食材,他是在分享。但是一个美食短视频,它只用把这个食材表达出来就行了。
我们常常误以为表达的就是事实,但事实并不一定是真相。
一份编织图解会告诉你织它的事实,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织的真相,他是不会告诉你的。
但是在一本书里就不同了,他必须得说。他要表达的是自己过往的人生,他之所以会出这本书,就是他不表达不行,他只会觉得说不尽,不会觉得可以不说。
让一个翻译图解的人去回答表达者内心的真相,是强人所难的。她只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对方表达的东西再准确的表达一遍。你看不懂,不是她可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想懂,你要做的事情是学习,然后学会问一个好问题。
去看一本编织书吧,从中文引进版读起。去了解你所热爱的事情,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你要在这种真相中,如何活出你自己。
当你知道这些真相,再回头看那些事实,你会会心一笑,我知道你曾经去过哪里,遇到过谁,这件事情是不是他告诉你的?
我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上下针你的赞赏,是我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