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患者占急诊内科患者的5%~20%,医院里更是占了20%~30%。可能涉及到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胸壁及骨骼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其治疗方案完全不同,有些甚至截然相反。在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IC)会议期间,来自西安医院周围血管科马强医师,以2个实际病例生动讲述临床上遇到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该如何处理。
如何接诊胸痛患者?
1、接诊医师应进行详细问诊。包括:诱因,疼痛出现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及加剧的因素,伴随症状,诊疗经过,既往史,个人史等。
2、结合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扩展诊疗思路,筛选可能危及生命的高危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
3、临床医师根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胸痛的特点、心电图的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改变、冠脉造影等进行鉴别诊断。
最常见的心源性胸痛患者主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那么针对非心源性胸痛患者该如何诊疗呢?下文用两个病例来详细阐述一下。
病例分享
病例1:病史资料(男,55岁)
主诉:胸背部疼痛6小时。
现病史: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背部剧烈疼痛,呈撕裂样,持续性,伴大汗、烦躁、恶心,无腹泻、晕厥。外院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不缓解。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3年,最高达/mmH。平素血压控制不良,具体不详。家族无遗传病史。第一次外院诊疗,未明确诊断,给予止痛等对症诊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第二次外院诊断为“胃炎”,予以“抑酸、消炎”诊疗(具体不详),症状不缓解,同时出现头晕、心慌、肢体无力。
体格检查:T37.8℃,Pbpm,R28bpm,BP/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脐周及背部可闻及粗糙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T37.8℃,Pbpm,R28bpm,BP/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脐周及背部可闻及粗糙血管杂音。
影像检查
胸片:主动脉增宽
CTA: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初步诊疗
初步诊断: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
危险评估:高血压病3级
治疗策略
根据诊疗思路对症行覆膜支架+药物治疗,患者恢复后出院,随访良好。
注意点
1、预防胸主动脉血流持续经夹层裂口进入假腔,导致破裂;
2、预防和治疗由夹层隔膜阻塞主动脉分支动脉所引起的一系列缺血综合征。
病例2:病史资料(女,70岁)
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5年,加重4天。
现病史:5年前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呈隐痛,持续5~20分钟,自服“丹参滴丸”后缓解。4天前,胸痛再次发作,较前明显加重,伴明显气短,胸闷,休息时也时常发作,服用“丹参滴丸”不缓解。门诊心电图检查提示V1~V6T波倒置改变,遂以“冠心病”收住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90mmHg,服用罗布麻降压治疗,无糖尿病、手术、外伤史,对青霉素过敏。兄弟姐妹均有“冠心病”。
体格检查:T36.5℃,P97bpm,R20bpm,BP/90mmHg。双下肺均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音有力,心率97bpm,律齐,A2<P2。
诊疗思路
结合患者的病史,考虑患者胸痛特点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ECG倒置T波的情况可能为冠心病。既往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佳。
冠脉造影提示心肌桥,并给予肺动脉造影
初步诊疗
初步诊断:肺栓塞
治疗策略
给予局部溶栓(下肢静脉溶栓,尿激酶25万Ubid,一周,检查FIB)、抗凝(低分子肝素UIHq12h,一周)以及华法林(溶栓结束后口服,检查INR)治疗。
治疗一周后再次肺动脉造影,症状缓解后出院,随访情况尚佳。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