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美食,怎么惊呆了你的胃下

昨天分享了一篇以苗家美食为主题的文章,大家反响很激烈,都在讨论自己曾经吃过的苗家菜,也有人要求贴出这些菜的制作步骤,当然啦!我也很愿意的啦!但是由于篇幅过长,我们只作菜品的介绍,剩下的大家可以百度啦!

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些主要的以辣为主的苗族美食吧。

油辣椒

苗族人爱辣,这是辣椒刚刚传入中国都有了的习俗。苗族人吃辣可能根据不同地区有一些差异,比如说即使在贵州,也有差别。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喜欢酸辣偏多,但是黔东北地区的苗族对干辣椒更爱。不过对于油辣椒这个既简单又好吃的辣椒酱品种,基本上苗族人家都会做。

大部分苗家人做油辣椒,都喜欢自家配方,所以基本上每个家庭的油辣椒都还是有一些区别,这跟贵州原生态的特性有点相似。比如黔东北、湘西地区的苗族同胞做油辣椒,就喜欢准备一个口大的碗,并且备好以下八角、桂皮、白芝麻,放在碗里。锅里倒点油,用勺在锅里搅动,加热到油不再冒烟,关火。把烧热的油倒入放了香料的碗。这个是很原始味道的做法。但是如果在别的地方,有很多的油辣椒就是高火加小火慢熬,但是基本上味道都是很不错的。

酸汤鱼

酸汤鱼是是贵州“黔系”菜肴的代表作之一。

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古早为渔猎民族,又因深居苗岭大山之中,缺少制盐产业且环境潮湿,因而养成了喜酸嗜辣的饮食传统。

凯里酸汤鱼的酸辣风味便由此而来。其鱼多选用当地出产的稻花鲤或鲶鱼,酸汤最佳制法是以米汤自然发酵为汤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红柿酱、糟辣椒等多种作料熬煮而成。

黔东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做酸汤火锅的酸汤,分红酸汤和白酸汤两类。红酸汤是用番茄发酵制成,是酸辣口味的,白酸汤是米酸,用米汤发酵制成,酸而醇香,不辣。

酸汤鱼的味道很特别,因为有很多特殊的香料,而这鱼也是格外的好,和汤配合的很恰到好处,我想酸汤在去掉鱼腥味和提鲜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鱼肉吃起来格外鲜美细嫩。

蘸水

酸汤鱼的蘸料在贵州黔东南叫蘸水。连这蘸水都是大有讲究,蘸水也就是蘸料,里面除了烤制的辣椒碎外还配了很多别的香料,既可以浇入锅里的热汤,就像油辣椒(晓狮妹油辣椒)一样香气扑鼻,也可以干蘸,吃起来很香。一路上吃了很多的蘸水,每家店还都有些不同,体现着不同的风格。有的还放了折耳根、蒜泥、香菜、香葱碎、捣碎的香草等材料。

贵州的辣椒碎格外香。木姜子油有一种像薄荷般清凉的香气,风味独特,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这真是适合当地环境的美食。

腌鱼

腌鱼是黔东南当地公认的珍味,也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腌鱼具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据说腌制10年以上的腌鱼还可以治肠炎、止泻。腌鱼要用稻田鲤鱼,再把盐水浸泡过的糯米饭,加辣椒粉、花椒等拌成腌糟,用腌糟填入鱼腹。用木制腌桶腌制,装满后需用大张木叶、水竽叶等将桶口包好密封,数月之后就可食用了。过去腌制用具多为专用杉木制桶。用木桶腌制的鱼存放时间长,可达20年,不易变质,香味浓,有甜味。腌制一年后的腌鱼,其色呈红色,干湿适当,酸度适中,吃起来味道酸辣香甜。

腌鱼也很符合当地口味,酸辣鲜,喜欢尝“鲜”的游客不可错过哦。

辣椒骨

辣椒骨是“三林”(即广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西林县)一带苗族同胞的一道民间传统美食,其中在“三林”的隆林中最为流行和最具特色,当地老百姓中主要是壮族和汉族在做,一般在每年春节前制作,因为当地有春节杀年猪过年的风俗习惯,所谓“辣椒骨”,故名思意。

把脊柱骨——做辣椒骨最好是脊柱骨,其次是猪肋骨、排骨、胴骨,用砍刀砍成块剁成骨酱,也可放进石臼里,用杵棒舂成骨酱。把上等的干辣椒炒脆(与骨头的比例一般是2:10),放进石臼里人工舂碎。剁好了骨头酱,舂好了辣椒粉,一起放到一个大盆里,倒入适量的米酒,撒上花椒粉、五香粉、八角粉、生姜、食盐,人工搅拌均匀后,装入一个干净的土陶罐。最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开坛食用了。而且不用担心它会变质,辣椒骨保存得越久味道越香。

炸辣粑

炸辣粑是台江苗族的风味美食,味道咸鲜、酸辣,入口香脆软糯。炸辣粑是将糟辣椒与糯米面、大米面混合拌匀,装入坛内密封,待米面呈红色并带酸辣味即成,取适量炸辣粑,捏成圆饼,净锅上火放油,烧至油温三成,下炸辣粑圆饼压薄,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出锅改刀装盘即成。

苗王鱼

苗王鱼又称青椒伴素鱼,主要为田养鲤鱼,以七八月鲤鱼最佳,青水煮,伴以烧熟的青椒、花椒等佐料,味清香,可口而十分开胃,是苗族接待贵宾和祭祀供品的必备佳肴。贵州的苗寨是出了名的多,因为在,苗族人有很多,自然苗族的美食在贵州也最广泛。苗王鱼是一道很有地方特色的云贵热菜,苗王鱼的做法也是超级简单。

刮盆粉

刮盆粉是融水特有的米粉之一,其做法是把米浆倒入尺许宽的圆形或方形的薄铁盘中,摊平;把铁盘放在沸水锅上,现蒸成一张薄薄的粉皮,然后用勺子“刮”入碗中,放入佐料、配菜、酱料、卤水即可。刮盆粉清香鲜嫩,吃时配上一两个铜瓢粑或者是烧炙,别有一番风味。

面辣

面辣是苗族冬天和春天食用菜肴之一,面辣酸中带辣,开胃可口,增进食欲。

滤粉

滤粉很像榨粉,因为粉丝是过滤出来的,故称滤粉。做法是先将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浸泡软后磨成米浆,米浆是稀的但又不能太稀,用铁皮做一个小桶,两边有把可握持,底部钻很多小孔,将米浆倒入小铁桶内,米浆通过小孔自然地漏入烧开的铁锅内。

米豆腐

米豆腐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食用时切成方条,加入调料拌制后即可。黔东南一般都会放辣椒、折耳根、香菜、香葱等等、吃起来润滑鲜嫩、酸辣可口。当然啦,晓狮妹辣椒酱虽不是苗族人秘制的,但它是贵州辣椒酱的经典味道。

折耳根

黔东南潮湿的气候,也影响了这里人们的口味,辣椒和折耳根都是被认为能够除湿的食物。在这里,折耳根也可以跟各种东西拌!比如:折耳根炒腊肉,都很受当地人欢迎。

红米粉

贵州的米粉就很有特色,黔东南还有红米粉!独特红米做的米粉哦。

黔东南“十佳旅游特色小吃”用来自告破耐寒的稻种红米做成,属于粗粮,没有糯性,直接煮食食用很耐饱经饿,色泽好看口感好,味道也好,牛肉汤做汤底,味道浓郁,也可以吃干拌粉。自由添加折耳根,酸萝卜,酸豆角等小料。

七彩姊妹饭

原本每逢农历三月十五,苗寨里都准备好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欢天喜地地过姊妹饭节。姊妹饭是用糯米做成的,用不同的糯米再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成了五颜六色的姊妹饭了。在这一天,如果有外寨的小伙子来作客,会向姑娘讨姊妹饭,姑娘用蓝子盛满姊妹饭送给小伙子,饭中往往藏入了姑娘心中的答案:如果藏的是松针叶,即表示要绣花针和丝线;如果藏的是一对筷子或红花瓣,那就叫小伙子快点张罗把自己娶过门;如果饭里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告诉小伙子彼此不合缘,请不必徒费心机了。姊妹饭有如无字的情书,撮合了无数美好姻缘。

现在,平时也可以吃到姊妹饭,看着颜色丰富,造型喜人,很有淳朴的山里特色。也是很有苗家风情的。

牛瘪、羊瘪

羊瘪、牛瘪是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苗侗群众喜爱的独具风味的佳肴,是用当地产的羊肉、牛肉做的。这两道菜,关键在一个“瘪”字。在这里,瘪,是当地土音,没有汉语普通话字面上的意义,只是对汉语字音的借用。瘪是羊、牛吃了鲜草、树叶后胃里未消化掉的汁液。斩杀牛羊后,人们从牛羊胃里取出汁液经过多道过滤和高温蒸煮消毒,于是得到瘪。瘪味苦良,有草药味。据说,羊吃百草,而百草皆药,从羊肚子里提取的瘪有清凉解热、醒酒、健胃的功效。我身边几个爱饮酒的朋友常说,醉酒后喝两碗瘪汤,马上提神醒脑、浑身通泰。

羊瘪有干瘪、汤瘪之分。干瘪即用羊肉、羊杂碎干炒,辅以适量羊瘪,通常要加入干红辣椒、姜葱蒜、花椒,特别是放棰油子,以加大菜肴的清香苦凉味。汤瘪是用瘪调制汤料,烧开后把羊肉、羊杂碎放进锅里煮熟即可,其他调料和干瘪大致相同。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吃起来据说是有点苦,但是也好吃,不然干嘛拿来吃,有没有好奇的想要试一试?

羊瘪、牛瘪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不仅被当地各族群众视为至爱,也赢得了外界食客的普遍认可,如今已跻身州府凯里的餐饮市场,为消费者所追捧。在凯里如林的大小酒店、餐馆中,总有羊(牛)瘪店的醒目招牌进入你的视线。

喑(an)汤

这也是一项很有挑战力的汤,因为喑汤,整个房间都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还好,类似火锅汤,也类似火锅的涮锅吃法。喑汤是植物发酵过的一种汤,敢于吃臭豆腐的你,要不要挑战一下?

有句俗话说,去到苗寨,不吃苗族美食,那不是遗憾,那是一辈子的遗憾。可能更吸引各位美女帅哥的,还有苗家山寨的俊男美女们,那可是最天然的美哦!以上就是苗族美食的详细资料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苗族文化,请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hiluoyin.com/lygs/11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