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一例
常宏宇,花少栋,李芳,李士芝,李翔文
作者单位:医院儿科
医院医院
作者简介:常宏宇,博士,研究方向:儿童过敏性疾病及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
临床资料
患儿,男,出生29天。皮肤干燥、无汗,反复发热12天。患儿出生后即因羊水少(50ml)、Ⅲ度污染,生后反应差、哭声弱。12d前,患儿出现发热(最高38.7℃),无咳嗽、吐沫,无呕吐、腹泻,双肺呼吸音清,无肝脾、淋巴结增大,予人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疗,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患儿仍间断发热,每日发热1~2次,偶有一天不发热,物理降温后体温可逐渐降至正常。
查体:患儿全身皮肤粪染、干燥,皮肤大面积膜样脱屑,头发稀疏、色黄,眉毛稀少,哭时有泪,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四肢肌张力偏低,握持反射及拥抱反射引出不完全。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血培养,脑脊液常规、生化及脑脊液培养、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呼吸道病原体9项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腹部及泌尿系超声等均正常。
组织病理
左肩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皮肤附属器缺失。
基因筛查
EDA基因一个错义突变c.C>T,p.R>C
患儿母亲为携带者
患儿父亲未见该位点异常
诊断与治疗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停用所有药物,予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患儿体温波动在36.8~37.7℃,吃奶好,体重增长。出院后嘱家长注意环境温度,不要包裹过于严实。
外胚层发育不良年由Thurnam首次报道,目前文献报道有近种不同的临床病理状况,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发育受到干扰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外胚层来源的器官结构特征异常,如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汗腺、皮脂腺异常,毛发、指甲、牙齿发育异常等。目前发现本病有大约30种不同的致病基因。表型相同的综合征可以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而相同的基因突变也可导致不同的表型。但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把外胚层发育不良分为两大类:少汗型/无汗型,又称为Christ-Siemens-Tourine综合征;和有汗型,又称为Clouston综合征。这两大类毛发和牙齿的表现类似,如毛发稀疏,牙齿缺失等。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8(4):-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