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看完,看完之后,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作者以一个病人家属的身份,把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一记录了下来,结局是不好的,岳父大人终究抵挡不住重型流感魔鬼的步伐,轰然倒下。
家庭的变故,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沉重的。关于这篇文章,其实要吸入分析的点非常多,要接受的教训和经验也非常多。比如,为什么感冒会死人?感冒就只是感冒么?为什么所有的亲戚一到都在问感冒死人了?保险买了没有?买了多高保额的保险?要不要入ICU?要不要ECMO?要不要提前立下遗嘱?医院床位这么紧张?等等。
作为一个ICU医生,读这篇文章的感触最大。因为作者在外面,而我们在里面。
ICU医生每天的工作是繁忙的,每天花几分钟跟家属解释病情是不够的,作者也感慨,医院什么都好,就是医生跟患者家属沟通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沟通的时间可以进一步延长。正因为医生跟家属沟通少,作者不得不把所有医疗细节都学习了一遍,大到ECMO,小到吸氧管,作者似乎都了然于胸,所幸作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否则常人真难以消化。
医生和家属都是普通人,但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家属的期盼远远超过医生的想象,医生可能三言两语,但家属要听的是事无巨细,至少要让家属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病变,为什么需要目前的治疗,目前的治疗周期估计要多长,预期的费用有多少,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达到理想目的的概率有多大,也就是说,胜算有几成。
是的,没错,家属真真切切想了解上述讯息。试想一下,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岳父躺在病床上,每天的开支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月收入(没算医保,算医保的话可能没这么夸张),而且目前的病情到了哪个地步,有没有好起来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个机会,我们需要等待多久?折磨多久?中年人是纠结的,岳母和太太整天也是抱头痛哭,那种感受,一辈子不要再有第二次。
但医生告诉他了么?
我想是不充分的,或者说是不够的。从他跟住院医师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听到的回答时是失望的,尽管他没有在文字上表露出来。
为什么他会失望,可能是因为医生没有坐下来跟他好好谈,而且不是谈一两次,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谈,因为病情在持续不断的变化,或者说,恶化。
家属这个愿望过分么?情理上来讲,不过分,而且非常在理。我亲人躺你们床上,真金白银花出去,家里乱成一锅粥,最起码我应该知道前方有几个士兵,弹药是否充足,敌人攻击是否猛烈,战士们能不能扛得住啊.....
医生这边呢,对病人的医治是非常上心的,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希望自己手上的病人出事,都希望自己能化腐朽为神奇,所以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查看病人,从头看到脚,包括神志是否清醒,瞳孔对光反射,球结膜是否水肿,口唇是否发绀,呼吸是否急促,双肺听诊是否有干湿性啰音,是否有心律失常,心率多少次,为什么心跳快,是血容量不足还是发热或是疼痛等其他原因,腹部是否柔软,是否有腹水,各种深反射、浅反射如何,是否有病理征,四肢肌肉力量如何,是否有水肿.....昨天出了多少尿,入量有多少,吃了多少,有没有胃潴留,有没有反流,血气结果是否有改善,为什么会有CO2潴留,为什么缺氧加重了,内环境是否稳定,为什么会有代酸.....感染指标怎么变化了,肝肾功能还行么,需不需要补充白蛋白,需不需要输血.....
一切的一切,都在显示着医生真的非常在意病人的情况,有时候我会蹲在床沿,看着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尿液一天比一天多,甭提有多开心;看到心肺复苏术后的病人瞳孔开始有反应了,胸中也会有一腔热血上涌;看到病人血压开始好转,心率开始缓和,皮肤温度开始转暖,意识开始好转,甚至能睁开眼了.....我仿佛看到了新生!
没有人会怀疑医生对病人的认真,蓄意闹事者除外。
但是,医生对病人、病情认真就足够了么?应该是不够的。当今社会情况,决定了我们医生,绝对不止在医治病人,更重要的是要安抚家属焦灼的内心,有时候,我们花在家属身上的时间甚至多于花在病人身上的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闷闷不乐的,甚至是暴怒的,因为家属可能会拍照,可能会恶语相向,可能会磨刀霍霍。
即便现实是矛盾的,医生仍然应该更好地跟家属沟通,更好地告诉家属,为什么病人心脏不行了,为什么肺脏不行了,为什么要抽动脉血做血气,为什么要做深静脉置管,为什么鼻导管吸氧不够用了,胸部CT都说了什么,为什么要用无创通气,无创通气是必须的么,为什么会继续恶化,为什么需要气管插管了,插管之后还能说话么,能吃饭么,能清醒过来么,为什么要长时间镇静,镇静之后会不会影响智商(家属会考虑的),这些治疗到底给了病人什么样的帮助,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花费要多少,医保会报销多少,自己要出多少,有没有用到自费药,自费药费用有多高......
所有问题,家属都想知道!
我们医生可能认为无关痛痒的,比如病人呼吸衰竭了,需要气管插管,不就是一个气管插管么,几分钟就搞完了,不做这个病人会死,你干嘛不签字呢?
恰恰是家属最为无助的。
因为家属不知道这个气管插管到底是什么,电视上也没有见到过,插这个会不会对病人有更大的影响,会不会导致病人一命呜呼,要插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拔掉它,什么时候能出来ICU,有时候更重要的是,插这个东西要花费很多钱么?
钱到用时方恨少。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经济条件不错,ECMO开机费6万,以后每天2万,加上ICU的其他费用一天估计也要1-2万,他算了下他们家在还没卖房的前提下能够扛40天!但他没有说这个东西能不能入医保,医保报多少?换做是普通人呢?别说一天一万,即便是报销后一天一千,很多家庭都是吃不消的。
所以,该文给我的警示是,当与家属沟通时,充分地体会对方的难处,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把事情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会有哪些好处哪些不好处,这样的方案需要多长时间,花费多少.....尽量主动说清楚,不需要等家属问,家属在经历天塌式打击时,内心是凌乱的,人是懵的,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医生!
如果不信任眼前这个医生,那他必须寻找他自己认为信得过的医生。
反正他必须得信任医生,如果想有机会的话。
想一想也挺艰难的。曾经有个家属指着深静脉穿刺知情同意书,跟我说:这个东西,如果我签了,肯定所有的过错都与你们无关啦,是不是这样的意思。
一时之间,我无话可说。
许久,我才缓缓说:假如今天你不签这个同意书,为了救病人,我私下把深静脉穿上了,如果顺利那就好,因为你觉得是我应该做的。如果不顺利,病人非常罕见的,死亡了,你会放过我么?你肯定会说,是谁赋予了我穿刺的权利?家属事先知道的么?家属同意了么?为什么医生要偷偷摸摸地做?然后,我和你兵戎相见,各请律师,我可能败诉,因为我没有征得你们同意,最后,我身败名裂。
为了治病,我在给病人做操作,平时顺利的99次大家都觉得是应该的,最后这一次失利了,我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是不是可以换一句话说,医生治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所以,这个知情同意书必须签。这个穿刺可能会出血,可能会感染,可能会穿不上,更可能很少见的导致病人死亡......如果家属肯承担这个风险,医生就会马上行动。如果家属认为不应该承担风险,医院就肯定给我治好,那我们就没有继续聊下去的必要了。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作者,他充分相信医生,这点让我非常感动。
我们应该是战友,应该是同一条战壕上一起奋勇杀敌的战友,不应该互相猜忌,不是麽?但现实因素往往很复杂,我们会遇到不一样的病例,不一样的医生,不一样的家属,医院,不一样的环境,会让人有不一样的心境。但任何时候,请充分相信医生,如果不信任医生了,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及早转院。
而我,应该更加懂得体谅病人,体谅家属的无奈,彷徨,无助,渴望,焦灼,挣扎与痛苦。说再多没用,当自己的至亲躺在病床上时,自然会懂得。
我们都不是神仙,我们都是普通人,都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进步。
感谢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他是我这10年看到过的,最震撼内心的医患方面的文章。
没有之一。
熊猫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