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是一种全株性萎蔫的细菌性病害,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该病能够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使番茄减产甚至绝收。在种植番茄时,农户们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关于番茄怎样预防青枯病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番茄青枯病症状
受害株苗期危害症状不明显,植株开花以后,病株开始表现出危害症状。叶片色泽变淡,呈萎蔫状。叶片萎蔫先从上部叶片开始,发病初始叶片中午萎蔫,傍晚、早上恢复正常,反复多次,萎蔫加剧,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为青色。病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茎维管束变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
番茄青枯病发病原因
此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anas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危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生姜等多种作物。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土壤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最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
常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梅雨多雨、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番茄青枯病防治
1.种子处理选用抗青枯病品种,选用无病种子。种子消毒可将种子在70~73℃下干热处理3~4天,或在53~55℃下温汤处理20~30分钟,或用浓度毫克/千克的中性次氯酸钙溶液浸渍处理60分钟,或将种子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15~2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催芽后播种。2.实行轮作对于连年发病地块,可实行在一定区域内停止种番茄4年以上,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轮作的同时,要保证区域内灌溉用水源头及沿线无茄科青枯病发生,水中无病菌。
3.苗床消毒选择高燥无病地作苗床,选择无病地育苗。也可对苗床用药剂消毒,用40%浓度的甲醛加水50倍,按20~40升/平方米用量施于苗床,并覆盖闷闭3天,再通风凉干2周,使甲醛完全挥发,即可使用。最好育过冬苗,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移栽时幼苗宜多带土,少伤根。
4.土壤消毒移苗时用链霉素水溶液做坐窝水灌根,1克的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加水15升,浇移植苗80株。但栽培田大面积进行土壤消毒,成本高。
5.生态防治对于设施栽培,应加强温湿度管理。出苗期保持温度白天22~25℃,夜间15~18℃,移栽炼苗时遇高温可通风降温,白天可逐渐由25℃到18℃到12℃,夜间12℃,有利于培育壮苗。温室湿度超过70%时,注意通风降温。同时,可根据不同天气条件早揭晚盖不透明物,调节温室光照,有利于温湿度的控制。
6.加强管理选择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番茄,避免在质地黏重的土壤中种植,质地黏重的土壤干湿交替时伤根严重,容易造成病菌感染。对酸性土壤,在做畦时每亩施入生石灰千克,定植后在秧苗基部周围再撒一把石灰,调节土壤PH至7以上。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能促进寄主维管束的生长,提高抗病力。采用高畦栽培,或起垄覆盖地膜栽培,保持土壤湿度均匀,疏松透气。加强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不仅传病,而且由于导致棚内湿度提高,容易引发其他病害,加重病害的发生。同时,要避免土壤过分干燥时浇大水。中耕培土提前到苗期根还未伸展时进行,进入开花期根展开后尽量不要培土和中耕,避免伤根,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烧毁,然后在病穴处撒20%的生石灰,或2%甲醛溶液消毒。处理病株的工具及其他物品必须用肥皂水浸泡消毒。
7.嫁接防病在重病区,建议利用赤茄、野生番茄、砧木一号等作砧木,采用劈接或靠接的方法进行嫁接栽培,是目前生产中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有效措施。
8.化学药剂防虫由于该病常因地下害虫,如跳甲类昆虫的幼虫和一些线虫为害蔬菜根部,造成许多细小的伤口,使青枯细菌趁虚而入,从而诱发青枯病。故应同时用50%辛硫磷乳油倍液(或其它杀虫剂)灌根。每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