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生我希望听到更多批评之声道可道

道可道

李和生

西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劉紅昌

媒體人

贰零壹陆年肆月贰拾贰日

长安

一个艺术家总是要听听更多不同的意见

  刘红昌:“耳顺”展览的由来?

  李和生:平时做事情目的性没有那么强,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在我五十岁的时候朋友们给我筹备过一个小型的饭局。当时我的第一本书法集由北京燕京出版社出版,有种人过半百的感觉。朋友们就是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后来我把那天的聊天整理了一下,成文《感谢的话》收入到散文集《小声》。去年春节朋友们又在一起聚,大家感慨一转眼就是十年,六十岁的人了,就搞个什么纪念。古人有说法,八十岁之前的人一般是不太大折腾着过寿的。大家说一个甲子应该过一回,因为一般人一辈子只有一个甲子,有两个甲子的人是极少的。算是有个由头,说是六十岁的人基本还没有办过个展,那就办个展览。在亮宝楼刚开业的时候,我举办过小型的展览,严格讲不能叫个展。去年在华丹画廊,和李默海办过一次,也是小型的展览,在西安还真没办过像样的个展。春节前后朋友们就筹备起来,我是怕麻烦不太想弄,后来孩子都说以前的画册基本上都用完了,加之媒体报道也没有新鲜的资料,那索性就搞一个展览吧。一个个展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回顾一下这十年来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李和生书法作品

  我们过去办展览就是“李和生书法展”或者“刘红昌国画展”。现在都流行有个名头。本来叫“茶余饭后”,觉得比较适合自己。我不想搞一个很虚张声势的名字。书法这件事情,我觉得就是一种娱乐。我和方英文先生聊天,方先生说,我们干这些事情都太奢侈了,咸淡的没有事情干了,弄这些东西。后来李默海说,朋友们为你60生日筹办个展览,不如就叫“耳顺”。在逐步的沟通中,大家又将平时我的一些想法揉进去,我就觉得还行,就叫“耳顺”。

李和生书法作品

  之前我们一个陕北老乡,是个作家,也写书法,马治权先生。马先生给我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百分之六十基本上是批评我的。这几年的评论界基本上都是相互吹捧,还有一个很冠冕堂皇的词,叫互相抱团共同取暖。这一二十年基本形成了这种风气。我们在一起开玩笑说,表扬是一种鼓励,鼓励能促使人进步,但是现在整个学术界基本没有批评之声了。马治权先生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转了。当时《水墨中国》要给我和李默海出一个通版,需要两篇文章,都说马先生写的那篇学术性太强了,普通读者已经习惯于接受吹捧文章。我就觉得这么多年来,这种批评之声太少。

李和生书法作品

  对于我一个即将走进六十岁的人来说,古人讲是耳顺之年,是什么话都应该能听进去的。我也想,我不一定能号召了别人,但一个艺术家总是要听听更多不同的意见。从古到今,我们学习一下中国美术史,中国画绘画史,别说太远,就是民国时期,艺术家的互相批评之声还是有的。关系越好,越是要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还有什么不足和毛病,实际上这是对你最大的帮助。本来写的不太好,捧的多了就出现麻烦了。现在很多领导书法名人书法其实就是这情况,起初他想红昌是我的部下,不得不把我捧一下说我的字好,但捧多了以后,他自己都会觉得好像我的字还真行,继而就会进入一些专业的团体。所以,大家都应该听到更多的批评之声。以我个人而讲,耳顺之年,更希望听到更多批评之声。用了“耳顺”这个名字。简单地讲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六十岁了,深层次讲,是希望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年轻的艺术家也应该敢于听取批评之声。

 年轻人要把每段时间都用到好处

  刘红昌:耳顺之年,对人事和世界的认知与感受?

  李和生:不管是为人也罢,从艺也罢,在生日之时,我们都会总结,这是个自然的过程。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都是自然过渡而来的。没有觉得突然我六十了,我要干些什么事,哪些话能说了,哪些话不能说。从年龄、学术、修养都是一个自然的过渡。明显的感受就是到了这个年龄比较珍惜时间,在读书上,感觉记忆力大不如从前,所以尽可能地做一些有用功,把浪费时间的一些东西减少,比如说凑热闹,比如饭局。小的时候看六十岁的人那已经是很老了,觉得时间好像不多了,还不能在年龄大的人跟前说这个话。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知道自己是能活七十、八十、还是一百。到这年龄,身体上的变化已经明显了,对我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一些有用的事,把没用的东西减少或者不要。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现在不敢了。杜中信先生跟李默海也时常说,年轻人要抓紧时间,把每个时间都用到好处。这就是年长的人容易考虑的问题。

李和生书法作品

  刘红昌:您觉得人有没有宿命?

  李和生:我觉得人有宿命。前些年我就有这种感觉。这个跟你的生活经历、接触的人甚至阅读有关系。比如我对佛学比较感兴趣,很多年前就学过一些知识。我们硬要说是宿命论好像有点言重。正如有些人个性强一些,就说成是大男人主义,其实它未必就是一种主义。回过头来看,好多事情普通百姓会认为是命中注定,其实按照佛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缘,是因果关系。还有好多是不可预测的,比如生活、工作、学习,包括爱情,都不是追求来的,是碰来的。一个人在甲地,一个人在乙地,两人必须相对时间出发,才可能在中途相遇。我二哥在县城老家的时候写字就算是很好的,我就有这个机缘,我家有人写字,而且写的不错。不一定说他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前提是你有这个环境,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希望自己的字能写的很好,我成书法家了,你其实未必能成书法家,这就是机缘没有。有了机缘,把自己的喜好融进去,再通过一定的时间去把自己展现出来。后来进单位搞宣传,标语、板报等经常写字,就给提供了这么一个岗位。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了这么一个机缘。一个生在陕南、陕北、关中的孩子,和一个出生在国家领导人家的孩子,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宿命是有的,但是不能说的太玄,综合的这种机缘性的东西肯定存在的。

写字行文,就是要把真性情充分表达

  刘红昌:您怎么看待自己的散文和书法?

  李和生:我只能算个票友,是一种爱好。我东西也太少,产量太低。当下世界,整个事物的标准似乎降低了,但凡提毛笔的都是书法家,能写一封信的都是作家了。社会的要求和过去的要求意义上不同了。有时杜先生讲,“书法家”更多可能是一种尊称。真正的书法家不应该是我们这种样子,应该水平更高。现在医院一样,我们看到穿白大褂的护工也一样要喊作医生或是大夫。年轻的时候最想弄的是文学,二十四五以后才算是很正经地去学习书法,也就是个写字而已。过去讲,书法是文人的余事,是本该要做的事,就不存在什么书法家。在山东青州一个博物馆,我曾见过清末状元的一个考卷,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一处勾画的,长卷,小楷。现在专门写小楷的书法家未必能达到那个水平。所以,过去写文章的人做官的人,他的书法已经是不存在问题了。馆阁体就是防作弊的一种手段,所有人的字迹要求写一样。馆阁体其实功夫很深,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所以,古人对书法的要求很高,成绩也大。对于我来说,写作和写字都是爱好,有了这个爱好就要想办法提高。按道理说,每一个书法家都应该有很强的文学修养。散文和书法是互相促进的。我们小的时候过年都是挨家挨户看对联,都是自己写自己编,这家是经商的,这家是从政的,这家是教书的,站门口看对联就知道这家是做什么的。文学应该是书法家的基本功,只是现在好多书法家也懒得动这些脑子。这段时间书法内容流行“滚滚长江东逝水”,过段时间都要写“观海听涛”。另外比如我们读《兰亭序》,每个书法家都要写,它的字很好,文章更精彩。很好的内容和很好的形式高度完美的结合才会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李和生书法作品

  书法是一种静与动的结合,表达的是情绪化的东西,散文更多是一种记叙性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很好,就要记下来,年轻的时候记得,年龄大的时候就记不住了。散文是高度自由,方便记下来。实际上最本能的东西还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写东西的起源是,原来给人写一些品鉴文章,写完手稿就给人了,再用时自己找都找不到了。李默海说你可以开一个博客,把东西存到那里面。开了博客总不能十天半个月没有东西吧,这也强迫着自己去写,就把所见所闻的一些东西写下来。人年龄大了以后很啰嗦,絮叨,跟别人说多了还烦,于是就把一些想法人生感悟变化成文章。包括写给李默海的几封书信,就是你爱看不看,我就把话给你说了,也算是尽了当爹的一点责任,自我也得到满足。其实,做文就是说话,把你想说的话说了,文章出来反倒有意思,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果过多地讲究文法,起承转合,那样的文章倒没有毛病,但看上去干巴巴的。常有人说我写的很朴素,我也不知是批评还是恭维。其实写字也好行文也罢,就是要把自己的真性情充分表达,至于别人怎么理解和评价是你管不了的。孩子生下来自己看是亲着呢,被人怎么看,管不了,也无所谓。

李和生书法作品

  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书法家来说,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等综合的东西都要有,这些都能反映到书法作品里面,而且能启迪他。缺少哲学和美学的知识,加之书法本体的知识了解太少,常常会导致很多书法学习者浑浑噩噩,看不清道路。最终所有的综合修养都会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不是你脾气好就是有修养。写散文和写字也是换换脑子,并相互影响,很多灵感的点燃都在阅读和写作中不期然出现的。

李和生书法作品

  刘红昌:您觉得您的书法和散文会不会留存于世对后人产生影响?

  李和生:这问题是我基本不考虑的。第一我不是很专业的书法家,第二我不是很专业的作家。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孩子。有些东西,当时我也认真写了,过几年再看会觉得很浮漂很差,说明我认识提高了,如果一直沉迷于过去,觉得自己写的真好,那就我完蛋了,没什么意思了。

李和生书法作品

  你自己努力不努力都不受控制的事,就少考虑。年轻的时候容易考虑这些事,我们称作为远大的理想目标,到这年龄就会知道这里面牵扯阴差阳错的事情太多了。比如黄宾虹近来一下很热闹,可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无多大反响。这个前提是,一你必须真是好东西,二,你当年的这种审美迎合了若干年后的这种审美,作品重新被解读。我如果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就会觉得很可笑。我们翻开《全唐诗》知道李白和杜甫,可当时写好诗的人太多了;我知道王维的诗有多好,好多人不知道他字写的多漂亮,好多人不知道他画的多漂亮,好多人不知道他的佛学知识有多么丰富。年轻的时候还会想着做些大事传世留名,四五十岁以后再这样想,自己都觉得幼稚可笑了。我是为了自己快乐而做的,不是为了讨好和留名,我说了我想说的话就够了。

我就是文人当中的票友,我很希望做个文人

  刘红昌:方英文先生的文章里说您仿佛是一个民国的教书先生,或许是因为您的为人为艺都透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气息,您怎么理解文人?您认为自己是不是文人?

  李和生:我觉得我不是文人,我就是文人当中的票友,我很希望做个文人。文人并不是外在的一种举止。不是穿上西装就是西方人。服装表明一个人内心的一种审美。我是绝不会留着长头发扎着小辫子,这是个人的一种审美情绪。原来我很喜欢明清小说,我老沉浸在明国时期的那些人事之中,物质生活条件很差,但是生活的很平静,生活节奏很沉缓,那种东西或多或少对我有些影响。

李和生书法作品

  我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想法,觉得当老师就不错。我当知青的时候就当过一年老师,把学到的东西能跟别人分享,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确实很仰慕文人,但是我们对文人也没有什么一个明显的界定。现在我们对书画家、艺术家、老师、文化学者都没有界定的标准。他们给李默海写文章,说出生在书香门第,听起来好听,我觉得不妥。因为我的父辈们基本没什么文化,我父亲算是从农村走出来很成功了,去世前是县里银行的行长,他也是认字、记账而已,对我们基本无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仰慕文人,是喜欢这个东西,又活的很散淡,没有什么目标性的东西。

李和生书法作品

  书画包括写散文和小说,都是一种表现的艺术,还要有观众有群众有读者,如果没有的话,你也会感觉很寂寞。写出去的字肯定有人要挂有人要看有人要欣赏,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我们现在有好多事情是颠倒了,过度追求这种社会名利,没有把艺术本体的东西做好。这一类人,第一不能算是文人,第二也不能算是书画家,只是一个爱好者,或者叫活动家。活动也是一种快乐,每个人快乐的形式不一样,我对这些人也并不太谴责。广场舞进不了艺术殿堂,但是广场舞也有跳的很好的。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做到极致

  刘红昌:未来的生活有无相对整体的规划和打算?

  李和生:我相对散淡,没有什么相对细致的计划。因为眼睛做过手术,退休以后,写作的事情可能不会太多。年龄大人的人有时就如孩童,人鼓励几句就干劲很大,散文《小声》出来以后,包括文学圈子曾有些溢美之词,被鼓舞之下竟然对写作也有了规划,另外两部《小事》、《小人物》也曾在规划之中,也把三部曲的话放出去,后来都不写了。年龄的增长,身体生理状况的变化谁都难免。皇上想再活五百年那是不可能的。只能一如既往地随性自然,对自己有个大概的轮廓式的规划,或许会学习画画,丰富下自己。盘盘核桃打打鼓都是为了练习手的节奏感和灵活性。书法创作里面经常会用到音乐、舞蹈的一些知识,这对写字的节奏感会很有益。我成不了什么大家,就是认认真真地在写字,把字再写好一些,自然而然就好。

李和生书法作品

  刘红昌:对而立前后还算有些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您有什么忠告?

  李和生:最简单的,人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就一两件事干精干好。所有的事情要想有成绩,哪一件事都不容易。行行可以出状元,就盯着一件事做好做精。我们身边的贾平凹先生就是例子。心系一处,守口如瓶。心系一处是僧人讲的,就是盯住一件事情;守口如瓶,不是天天喊着我要成为什么什么,就是默默地去做一件事,把它做成。

李和生书法作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一件事,听起来是一件,又涉及很多知识,其实不是一件事。这世上没有天才,只是艺术这个东西,有些人感觉好一些,天赋好一些。年轻的时候还有时间,把触角伸到各个领域去尝试,你不知道你能成为歌唱家、独奏演员还是书法家或是画家,在各个领域里面先试探一下,或者自己感觉或者是老师和周围的人对你的感觉。所有的艺术要讲天赋条件。其他的工作也是一样,对一件事情感觉特别好,那就在此上下功夫。古人讲三十而立,你们这个年龄的人对工作的理解跟我们这代人是不同的。我们要有组织,要有单位,找个领导把自己管上,现在想想也就是养家糊口。现在完全不同了。选择在于你们自己,一旦选择好了就要精心地把这事办好。现在好多年轻人,精细程度不够。前段时间都在说学习日本人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做做匠人也没有什么不好,自己干的事情就干到极致。这个事情是自己特别想干的,就下势把它干好。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成功的。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做事情。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很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能总是跟风。所有的事情不要跟风。这些道理也只是告诫年轻人,但选择还在你们自己。

  

耳顺——李和生书法艺术展

年5月1日—5月7日

开幕式

5月1日上午10点30分

地址

西安美院画廊(含光南路号,西安美术学院南邻)

平台托管文案策划媒体推广名家字画

中国长安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shiluoyin.com/lyxe/114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