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不熟蛋黄熟
取一只小烧杯,在杯中装三分之二杯水,水中放入一个鸡蛋。在水中插入温度计,用小火慢慢加热调节火焰,使温度控制在70—75℃之间,加热约5分钟左右。从烧杯中取出鸡蛋,敲破蛋壳,把鸡蛋倒入一个碗中,就会看到蛋白仍然是液体,蛋黄已经凝固(注意:温度不能超过75℃,否则实验会失败)。
各种物质的凝固点都不相同,蛋白和蛋黄的成分不相同,所以他们有各自的凝固温度,蛋黄的凝固温度低于75℃,蛋白的高于75℃。
2.铁丝切冰块
找一根细铁丝和一块冰。把冰架起来,用两手拉着铁丝在冰上像拉锯似地来回锯,铁丝从冰块的一端切进去,又从另一端脱出来!
原来,铁丝和冰的摩擦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冰块在被切割的地方融化成水,因而铁丝能在冰块中缓慢地移动。
3.“水”瞬息结冰
向一支盛满”清水”的大试管中放入一粒砂子般的晶体,一眨眼的工夫,整个试管里的”水”就结成了晶莹的冰块,倒也倒不出来。
原来,试管里的水,是事先经过特别处理的水,即用水和十水硫酸纳按1∶1.5的比例配好,加热后,使十水硫酸钠完全溶解于水。放入试管里的砂子般的晶体是硫酸钠。当试管里的”水”冷却后,放入一粒硫酸钠,试管里的溶液就会以这颗晶粒下沉所经过的路径为中心,向四周迅速结晶,很快全部凝结成冰状。
为什么在盛着”清水”的试管内放入晶粒之前,硫酸钠的水溶液总不会结成”冰”呢?那是硫酸钠分散在溶液里,形成所谓的”过饱和溶液”。过量的硫酸钠溶液里没有晶种,硫酸钠就像没有根底的浮萍一样,只能到处漂浮,而不会成晶体析出。(注:十水硫酸钠和硫酸钠化工商店有售)
4.手帕烫不坏
把手帕摊平,放入两枚壹圆硬币后用手攒紧。现在你可以拿燃着的烟头或卫生香去揿烫手帕包有硬币的部分,时间不能过久。
结果手帕没有被烫坏。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相当好,烟头接触到手帕后,热量很快被硬币分散,使手帕不会被烫坏。如果接触的时间久了,热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散发,手帕也会被烫焦甚至烫穿。
5.巧化糖块
找两颗同样的水果糖,两杯冷水。将一颗糖扔入一杯水中,它很快就会沉底;把另一颗糖用线绳拴住,吊在另一杯水中间,仔细观察,两颗糖哪个溶化得快?吊在水中间的几分钟就化完了,而沉底的那个才化了一小部分。有趣的是,在吊糖的那个杯子里,下半杯浑浊的糖水和上半杯透明的清水,界线竟非常鲜明!
你还可以改变糖的高度继续做这个实验,你会发现,糖吊得越低,溶化速度越慢,糖吊得越高,溶化速度就越快。
6.铁圈下蛋
把一个没吹足气的小气球,放入铁圈,气球会落下来。把这个气球放进一盆热水中,泡一下后,再放在铁圈上,却掉不下来了。可是,过了一会儿,球又掉了下来。
这个气球由小变大再变小,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原来是热胀冷缩的原理。气球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使球变大,后来空气慢慢变冷,球就又变小了。
7.干湿温度计
拿两支温度计,用棉花球把其中一支的下端液泡包住,再用水或酒精把棉花球浸湿,过一会儿,你会看到裹湿棉花的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比另一支低。液体会蒸发变成气体,温度降低说明蒸发时从周围吸收了热量,可见蒸发有致冷的作用。你在皮肤上擦一些酒精,会觉得特别凉,就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带走了那个地方的热量。
8.防雾玻璃
取一片洁净干燥的玻璃片,在中间部位均匀地涂一薄层洗净剂,将涂有洗净剂的一面朝下,放在盛有开水的暖瓶口上方。过几秒钟后,拿起玻璃片一看,就会发现,没有涂洗净剂的部位布满小水珠,雾茫茫的;而涂有洗净剂的部位却没有小水珠,仍然是透明的。
水蒸气遇冷会在玻璃片上凝结成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半球形或球形,使光线散射,所以看上去雾茫茫的。洗净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蒸气不能凝结成小水珠,而紧贴玻璃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所以看上去仍是透明的。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玻璃防雾剂,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如果把镜片涂上这种防雾剂,冬天戴着眼镜去盛汤,镜片上就不会雾茫茫的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