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年第1期
病例1男,78岁,因"反复高热寒战3月,好转后再发热4d"入院。患者发热时食欲减退,体重略下降,曾血培养为大肠埃希菌感染,每次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体温正常,以"感染性发热"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8.9℃,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g/L,WBC3.76×/L,中性粒细胞96.7%,血小板90×/L,C反应蛋白90mg/L,红细胞沉降率98mm/h,血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腹部CT: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部不规则增厚,建议胃镜进一步检查。PET-CT:提示胃小弯局部胃壁增厚,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考虑胃癌。胰腺尾部明显增粗,与胃部病灶及小网膜黏连,FDG代谢增高,考虑胃癌小网膜及胰尾部浸润、转移。诊断:胃癌并胰尾转移,脓毒血症(大肠埃希菌),糖尿病2型。治疗及转归:头孢哌酮舒巴坦3.0g(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1周,体温正常,转入外科手术,术中发现病灶周围散在脓苔,术后诊断胃癌并胰尾转移腹腔感染。围手术期美罗培南治疗(每次1g,每8小时1次,治疗1周),感染控制。
病例2男,85岁,因"发热寒战3d,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1d"入院。患者于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畏寒寒战,体温最高40℃,伴咳嗽,呼吸困难,自服退热药物后,体温有所下降。1d前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含有咖啡色物质,无腹泻,头晕,乏力,以"发热原因待查?消化道出血"收住消化内科。查体:体温39.2℃,反应略迟钝,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右腹部偏脐上疑似触及核桃大小的包块,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WBC4.1×/L,中性粒细胞88.7%。降钙素原μg/L。氧分压50.1mmHg(1mmHg=0.kPa)。初步诊断:重症肺炎;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阳性,腹部超声:右侧腹腔显示不规则团块回声,范围约7.7cm×2.3cm,周围呈实性低回声,厚度约0.7cm,内部呈高回声;提示右侧腹腔(肠道)实性占位。诊断:腹腔占位性质待定,不完全肠梗阻,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脓毒血症(大肠埃希菌),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后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呼吸衰竭,心衰,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每8小时1次治疗,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完善结肠镜检查,病理提示结肠癌(高分化腺癌)。搬床活动后又突发高热脓毒症1次,继续亚胺培南(每次1.0g,每8小时1次,治疗4d)治疗,感染有所控制,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病例3女,63岁,因"反复发热寒战20d"入院。伴恶心无呕吐,食欲减退,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左氧氟沙星等治疗有效,停药又发热,以"发热原因待查"入住我院内分泌科。既往:2型糖尿病史10余年,HBV携带者。查体:39℃,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腹胀,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WBC3.0×/L,中性粒细胞86.7%,C反应蛋白mg/L,红细胞沉降率56mm/h,降钙素原77.5μg/L。血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住院期间完善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占位,并取活检,完善病理检查。1周后病理回报结肠癌(低分化腺癌)并诊断为结肠癌(低分化腺癌),肠梗阻(不完全性),脓毒症(大肠埃希菌),糖尿病2型。转归:给予美罗培南1.0g,每8小时1次,治疗1周后,体温及炎性指标好转,感染控制,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讨论本组3例患者均为老年人,且以发热寒战,伴有恶心、食欲减退、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起病;实验室检查提示感染可能,血培养均为大肠埃希菌;2例有糖尿病史;2例伴有贫血消瘦,最终均提示脓毒血症合并胃肠道恶性肿瘤。肠道细菌移位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脓毒血症的主要原因。国外已有研究通过细菌培养和rRNA基因测序证明肠道菌群移位的发生[1]。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可能是肠道细菌移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肠道细菌移位的高危因素包括老年、血液恶性肿瘤、肠梗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增加[3]。因此老年患者如出现反复发热、寒战,血培养结果为肠道杆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伴或不伴有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在排除常见肠道杆菌感染病如肝脓肿、胆囊炎、阑尾炎及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后,要警惕是否合并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可能,临床上要注意完善胃肠道肿瘤方面的检查。
参考文献(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