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简介:
患者男性,40岁,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因头晕,头痛,左颈部转移性鳞癌初住院。
入院查体:全身乏力,双眼紧闭,查体不能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80~85bpm。
入院检查:PET-CT:左肺上叶尖后段结节,大小1.6cm×1.1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9.4,考虑为周围型肺癌;双肺多发小结节,大小0.8cm×0.7cm,PET显像见放射性浓聚,SUV值2.9,考虑为转移;左侧额叶,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多发低密度结节,大者3.5cm×3.1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8.5,考虑为转移,部分周围伴水肿;双颈,双锁骨上下多发结节,大者3.2cm×2.1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12.7,考虑为转移;腋下、左侧胸小肌后多发结节,大者1.0cm×0.8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6.3,考虑为转移;左侧内乳区纵隔内,右头臂静脉周围腔静脉主动脉弓旁、主肺窗、隆突周围、左肺动脉周围、左肺门、奇食窝、右心膈角、下腔静脉左旁多发结节,大者3.2cm×2.2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15.2,考虑为转移;门腔静脉间腹膜后腹主动脉右旁多发结节及肿块,大者2.4cm×1.8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12.3,考虑为转移;右肾上腺内支结节,大小2.1cm×1.4cm,PET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值4.8,考虑为转移(图1A)。
支气管镜肿瘤组织基因表达检测结果:EGFR19外显子缺失、K-ras野生型。
治疗过程:
经专家会诊评估,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患者自年2月12日至年9月15日行8个周期尼妥珠单抗联合GP方案化疗,具体:尼妥珠单抗mgivgttd0,mgd7;吉西他滨mg/m2ivgttd1;顺铂70mg/m2ivgttd1,21~28天为1个周期。
2个周期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复查PET-CT显示病灶消退明显,代谢活性受抑制,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图1B)。
4个周期治疗后,复查PET-CT显示全身病灶进一步缩小,全身病灶未见放射性浓聚,疗效PR(图1C)。
6个周期治疗后,复查PET-CT显示除脑部病灶外,全身病灶全部消失。
8个周期治疗后复查,PET-CT:原左侧顶叶枕叶低密度灶消失;双侧小脑半球多发低密度灶消失,PET显像未见放射性浓聚;余全身PET代谢显像及CT显像未见异常。
毒副作用:经止吐,保肝、水化治疗后,患者未出现明显消化道反应;1度白细胞减少;轻度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79U/L,谷草转氨酶62U/L);未见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随访:
截止至年2月,患者复查未发现阳性病灶,无病生存期2年。
尼妥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具有人源性高、选择性和半衰期长的特点。临床前研究显示能够竞争性抑制内源性配体与EGFR地结合,阻断由EGFR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增强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尼妥珠单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尼妥珠单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且皮疹的发生率很低。来自于国外的晚期肺癌治疗研究,多与放疗联合结果报告,患者耐受性良好且有一定的放疗増敏作用,几乎未见皮疹的发生。本例患者发病时即为本例患者发病时即为晚期,转移广泛,特别是多发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GP方案化疗,2个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价PR,肿瘤明显缩小。4个周期化疗后肿瘤进一步缩小,6个周期化疗后脑部病灶进一步缩小,其他病灶全部消失。治疗8个周期后,除脑部残存病灶也完全消失。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出现痤疮样皮疹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提示尼妥珠单抗联合本方案化疗安全、低毒。
作者:医院赵静王华庆钱正子任旭升张馨允
摘自:《癌症进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