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记·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不轻,不轻慢别人,恭敬一切。就跟清净身一样,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你轻慢众生,就是污染自己。常不轻:时时事事处处,对一切人、一切法、一切事,都要恭敬,都要感恩。用心如是,无论顺境逆境,心要转境。心开意解才能自在解脱。这品的主人公呢,是常不轻菩萨。他首先对一切万法存恭敬心,就是「心存不轻之义」;对于那些恶劣的修行人顶礼,是「身行不轻之行」;嘴里仍然赞叹:「你们都是佛,你们都会成佛」,这是「口宣不轻之教」。
这里佛对前面讲的法再次提醒一下,你们可不要当耳旁风啊。不管是比丘、比丘尼,还是优婆塞、优婆夷,凡是持《法华经》的人,谁去轻慢他,这个罪报前面讲过了,可不是闹着好玩的。
其所得功德:也是如前所说,这都是真实的。佛可不是在这警告我们,他时时刻刻增长我们的功德福报。你一念信解,一念欢喜心:「哎呀!佛讲得太对了!」又是得大福报。那佛在这拍桌子、打板凳、骂大街:诽谤《法华经》,轻慢《法华经》的人下无间地狱。是不是也给这些人消业障啊?你生烦恼心,会增加自己的罪过。
佛法就是这么妙,看你会不会用心。这就是巧取豪夺。天大的功德轻而易举地你就能得到。你不会用心,前功尽弃。谁也不惩罚你,都是自己惩罚自己,都是靠我们用心。你把别人想象得很美很高尚,你这个心马上就变美变高尚;你把别人想象得很坏很丑,你的心一定很坏很丑,表现在你的举止言谈,都很丑。你不妨来试一下:一个礼拜时间专门把那些人想得很美很好。你想通了以后,依报随着正报转,你的气质马上变过来,人人都喜欢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
威音王佛:是在十法界凡夫位修证成佛,第一个回大光明藏中。
劫名离衰:从威音王开始已经有迷惑颠倒中的凡夫离开凡夫位回到佛位。
国名大成:从威音王开始,凡夫证涅槃,究竟成就,叫「大成」。世出世间万法,一切成就中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佛。何况他还是第一尊佛,叫「大成」。威音王佛究竟佛成就以后,一开始也是以「初善、中善、后善」,以三乘法开导众生。
阎浮提:是南瞻部洲。南瞻部洲国土化微尘数,每一个数代表一个劫,这是威音王佛正法住世的时间。
四天下微尘:是指一个太阳系国土微尘数。
同名同号二万亿威音王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很古啊?在第一尊威音王佛,像法时期,他就已经大成就。
这里的「大势力」是一种邪气。你别看业力,也不得了啊!佛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愿力虽小,它是你的正因;佛力虽大,它只是你的助缘。命自我立,要懂得把握当下。利他只是一种助缘,你要用智慧来引导,而不是跟着人家争吵来压制,那没有用。修行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你不容易改变。
凡有所见:首先讲的是四众弟子;其次,耳闻、目睹、身受,牛马猪羊、风云雨、雾、垃圾堆,我们都要以恭敬心对待。苹果皮随便一扔,这就是破戒,应该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垃圾筐里去;走路都要很庄严。看到一个石头绊了你一下,你都不能生嗔恨心;何况同修之间啊?你该不该、敢不敢去生嗔恨心、轻慢心呐?这叫「凡有所见」。内怀不轻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师父这可是苦口婆心啊!要当真呐!
皆悉礼拜:就是「身行不轻之行」。当然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我们不主张在外面,弟子看到师父,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马上就拜,防止别人造口业。你合掌一下,心到就行。看到那些狗啊、猫啊,有缘分的你给它授三皈依;在超市上看到生肉海鲜,都要念阿弥陀佛,给它三皈依。行恭敬行要看场合。否则你恭敬了这个,惹烦了那个。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让人家快乐,避免产生误解。这可麻烦了。我们也不能专门去看别人的短处,你看看这个佛像,是不是这样啊?有没有哪尊佛像眼睛到处看?这都是示法的。但是有一条,你看别人是为了帮他,另当别论。
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这是「口宣不轻之教」,他不是虚伪地来恭敬,因为他明白了:「你们就是佛,你们就是在行菩萨道」。地狱、饿鬼无非解脱法门。特别是修行人,他想成佛了,已经有了这个缘分。他即使做了错事,将来要受到沉重的教训,也会反过来让他发心,仅仅是要多受苦而已。就跟我们射箭一样,往这里拉,对自己压力越大,箭是不是射得越远啊?往往很坏很坏的坏人,成佛可能比别人还要快。因为他能从这种痛苦中爆发出一种心力,不可思议。他作恶一辈子,说不定到最后一念,成为大菩萨。对一切的恶人,都应该恭敬,你生慈悲心帮他可以,绝对不能轻慢。
对增上慢比丘,常不轻菩萨还是这样恭敬他。其实也在帮他消业障,是不是啊?他自己贡高我慢,看到别人这么恭敬,他自然而然要有一定的惭愧心,嘴巴上硬,但他心里有底了,而且给他种下了未来的出世之因。菩萨讲究发心。有人讲:那个人跟我误解了一辈子,我越讲他还越怎么样。你不要管,你只要发了心就有了功德。而且你相信一定会有成就,他心里也会感到惭愧。有些人面子上拉不下来,他心里已经生惭愧心了。菩萨论心,你发心了没有?
乃至远见四众:就是人做不轻之目,远见都跪下来。
亦复故往:本来不是为这个事情来的,看他来了,不妨再来示现一下,绕道也要绕过去,去礼拜他、去赞叹他。一者,成就自己的恭敬心;二者,为如来家业着想。对那种歪风邪气啊,要示之以正法。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十个人里面可能有八个,就生惭愧心了,也还有个别的人生嗔恚心,人家明明是好心好意,他以下劣心来看。你算什么东西啊?还给我授记?
你再怎么骂,他心里是感恩,这个人「内怀不轻之见」。他知道骂我是给我消业障,骂我的人他就是我,这就是秘诀。「如来藏」懂了没有?这个不是搞口头禅呢。他倒好,人家打他,他还快跑,好汉不吃眼前亏,跑到看得到打不到了,还说,「我不轻辱你们,你们要成佛」,是不是很滑稽啊?有点像济公活佛了。这种人到哪里不自在啊?就跟弥勒菩萨一样,你打他一拳,他马上跌倒在地上,还哈哈大笑;狗咬了一口,他还站那里:怎么样?饱口福了吗?再来一口。这就是破我执。要命吗?给你。明白「如来藏」道理,没有我啊!没有命啊!一切法都是「我」。你这里死了,我那里出来了,是不是啊?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歪打正着,本来是挖苦他,叫「常不轻」,结果他真是个「常不轻」。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喜欢跟人家辩论,同学们给我个外号叫什么?「常有理」。现在看来真是常有理。我是不是在传「常有理」啊?真是感谢那些同学给我加持。
没有一定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福报,能不能听到《法华经》啊?他因为行这样的法门,得到了很大的福报、善根,所以在「临欲终」的时候,听到虚空中威音王佛在传《法华经》。今天能够听到《法华经》,知道你们是谁吗?这个答案就告诉你了,都是常不轻啊。
二十千万亿偈:我算了一下,二十千万亿偈的《法华经》,如果写成这样的文字的话,这样的版本可能整个寺院都装不下。为什么那个时候要有这么多的内容?因为那个国土的众生寿命太长了,故而福报越大,是不是我执就越重啊?所以我讲将来在人均寿命十岁的时候,可能《法华经》就十五分钟的内容,讲解也在两个小时。根本不需要这么啰里啰嗦的。对于什么是福报,什么是罪报,要用智慧来观照,没有哪一样吃亏。
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这里「得如上」是指哪里?就是〈法师功德品〉的六根清净。是不是在虚空听了一下就清净了?临命终的时候还没有断气,他有没有再怎么修怎么证啊?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临死之前,听了《法华经》,当下六根清净,这种清净是在尘不染。他的色身六根也还很脏,六识还有妄想分别,但其主流是,他已经明白万法皆唯「我」一念所现。
习气,我们把它比喻为惯性。会开汽车的人,碰到紧急情况来个急刹车,可是他汽车还要向前滑行五十公分,这就是惯性。
明心见性之人已经意根清净了,虽然有时还有些烦恼习气,还有贪嗔痴慢,这就是惯性。现形贪嗔痴慢习气的时候,清净的意根就知道。
许多人往往以这个道理来自己怀疑自己,说:「你讲我已经成佛了,我怎么敢相信啊?」要想在肉身凡夫,当下什么习气也没有,就不存在这样的人,那一个佛都成不了。
所有的佛都是带业往生。因为这个肉团身是劣等产品,但是你千万不要错用了心:既然这样,我贪嗔痴照干,反正不影响往生。如果你有这个念的话,你就没有惭愧心,你就要怀疑你没有见道,明白吗?
这个法很圆融的。你连惭愧心都没有,根本不叫见道。同时还要讲明,即使你见道了,你也有惭愧心了,你还要做,也要受报应。但是不在三恶道里报应,在人道、天道,你来世是个穷人,是个六根不健全的人,或者是个短命鬼、得癌症、出车祸,受这些报应,一定要受的。你还会回到佛土,可债是要还的。即使再来的大菩萨,都要自尊自重。
即使圣人到这个世界上来,自己过去世造的业障都要受报应。肉身佛来,还吃了三个月的马料,还给提婆达多把脚趾头砸破了。不能以为自己有了道行,就可以为所欲为。
因果报应公平,仅仅是因为你能够教化众生,所以给你重罪轻报——功德很大很大的人,做一个噩梦给你报掉了。有那么一点功德,可以断你一条胳膊,算你免掉这个死罪了。你要会用心,不要灾难来的时候:「我这个修行人还不如不修行的人呢。人家满堂儿女,有钱有势。我怎么孤苦伶仃?还怎么样……」。你就要想到自己前世的事情。或者来讲,你应该感恩,重罪轻报了。如果你这一段开始懈怠了或者怎么样了,然后遇到这样的境界,那你要忏悔,这是在警告你。看你会不会用心。
真心本来面目不会亏待我们。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酬业。任何事情你不要怨天尤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临终之前闻到《法华经》,心开意解,生命力是不是增强了?这个命是不是自己给自己增的?而且发了心要弘扬《妙法莲华经》,这个当然要与一定的国土相适应。在我们这里,你可以增加十岁、二十岁,五十岁也有可能。一千年就不好说了。
广为人说是法华经:有些人虽然患了大病,还没有到临命终,完全可以把持这个命——你发心要弘扬《法华经》,今世不把一万部《法华经》读完,死不瞑目!不登台讲一百场法会,死不瞑目!果真如此,你看你长寿不长寿。
于时,增上慢四众……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过去轻慢他的人,现在知道忏悔,反而变成了随从。
——本文摘自《法华经》讲记第三次修订版
法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