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日中午,门诊来了两个女孩,都是17岁的学生。
A因“发热伴干咳5天”前来就诊,患者5天前着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畏寒,无明显寒战,伴有咳嗽,无痰,无胸痛、胸闷、呕吐、腹泻、腹胀这些症状,当医院,静脉点滴了5天头孢呋辛,又口服了退热、止咳等药物,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既往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及家族疾病。
进行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没有听到明显干湿啰音。血常规提示白细胞稍
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胸片可见右下肺斑片状渗出影。
B因“发热、咳嗽3天”前来就诊,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7℃,无畏寒、寒战,伴有咳嗽,无明显咳痰,就诊于外院,静脉点滴了3天左氧氟沙星,症状有所改善。进行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没有听到明显干湿啰音。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高,胸片可见右下肺斑片状渗出影。
两位患者是同一宿舍的室友,两人先后发病,症状相近,连检查结果也相似,都是发热、干咳,血象无明显升高,而胸片可见下肺斑片状渗出,所以联想到两位所患疾病有一定传染性,而且不同于典型细菌感染所出现的大叶肺炎实变影,那么则考虑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等所致。
两人在外院应用的抗感染药物不同,而治疗效果也不同,B有好转,而A并无改善,提示此种病原体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敏感或耐药,而对奎诺酮类药物敏感,高度提示了非典型病原体的可能。
目前对于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血清抗体、呼吸道分泌物核酸检测和标本培养。
两患者随机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高于正常值8倍,而其他病原性检查均为阴性,最终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A予以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2天后再无发热,5天后咳嗽缓解,而B继续应用左氧氟沙星1周后发热、咳嗽症状消失。
找到了致病的病原体,给予对症治疗,好转出院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人生存于自然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以导致人罹患疾病,各种内因外因参杂其中,求得健康无病实属不易。
说说这次的支原体,是迄今发现能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广泛分布于猫、狗、牛、马、兔、豚鼠、长尾小鹦鹉、鸽子等动物中,植物、土壤也可发现,能引起各种动物植物疾病。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人类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后两者则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作为原生生物门下的柔膜体纲中成员,它是细胞膜表面寄生物,平时牢牢吸附于细胞膜表面,可以通过表面蛋白的转换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进行传染,对机体的损害主要是通过宿主自身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产生。
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后数周均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主要病变为机型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发作性干咳,以夜间为主,肺部阳性体征很少,影像学表现明显,常发现支气管周围肺炎,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及小叶中心性结节,局限于下叶的片
状实变浸润。相比之下,肺外症状比较多见,以斑丘疹和水疱疹最多见。
关于肺炎支原体的诊断,目前没有金标准,传统观点认为以下几点很有参考价值:1.青少年,症状轻,干咳为主,胸部体征少而胸片病变较重且多变2.肺外表现较多3.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病原学检查是目前的主要诊断手段,尤其是血清学试验,冷凝集试验是最早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方法,但由于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检测IgM抗体在症状7天才开始出现,高峰约4-6周,可持续半年至一年,一般认为IgM抗体滴度高于正常值4倍即有诊断可能。
由于支原体的生物结构不同于细菌,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和糖肽类这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对其效果不佳,而对作用于核糖体50S的大环内酯类、核糖体30S的四环素类、干扰DNA合成的喹诺酮类较敏感。尤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中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喹诺酮类药物中的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治疗效果较好。这也正说明为什么B在短时间内症状就得到了改善。
治疗的疗程一般为7-14天,部分难治性病例可延长至3周左右,但不应以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作为停用抗生素的指征,因为阿奇霉素的半衰期较长,有抗生素后效应,也就是说停药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数天,因此治疗1周左右,症状好转,炎症消退即可以停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