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我用十六年总结十六字
又到了开学季,看着莘莘学子步入中医之门,杏林又添新绿,甚是快慰。但回首学习中医的历程,感慨良多。
学习中医整整十六个年头,我是典型的学院派出身,深感学习中医的不易。
除了死记硬背,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每一学期末都会提前发放新学期的教材,我便如饥似渴地预习起来。
汤头歌我是提前背诵的,很多初学者难以逾越这个坎儿。背到了脱口而出不经过大脑,就算是可以了。
中医之难,难在临证实践。死记硬背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很多辨证方法,但在临床上如何应用,着实困难。
一位老中医曾说:60岁才开始真正学懂中医。
一般人60岁已退休,为何中医60岁才刚开始?
目前,国医大师平均年龄80岁,其学医的年龄,即医龄,至少60岁。
如果按照60岁来看,假设从20岁起学医,至少医龄40岁,难道用40年才能学懂中医?
年少轻狂的我表示不服。
十六年来,我一直在摸索前行。
记得读研的第一年,有一天早上突然从“八纲辨证”中顿悟:
表里是病位,寒热虚实是病性,
阴阳是总纲,既是病位,又是病性;
所谓的辨证,不就是辨病位和病性吗?
辨病位和病性,不就是中医区别西医的本质——病机吗?
后来读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的权威,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思考。直到近年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了“脏腑病机证素辨治”,这是周老一生的精华所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十六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总结出十六个字,可以高度概括中医病机理论。
在说这十六个字之前,我想先理清一下中医看病的思路。
现有一个病人主诉“口苦”,学过中医的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你是经方派拥趸,可能首先想到“少阳病”。
如果你是辨证论治派,可能首先想到“肝胆湿热”。
其实,你想到的无非就两大类:病位和病性。
可病人除了“口苦”,还有什么表现?
前方高能,请坐稳了!
病人按照你的要求伸出了舌头。
竟然是——光红无苔!
这下你可能傻了,怎么办?
有经验的你会心一笑,仍不死心,再追问一下:“看病前刷过舌苔吗?”
病人毅然摇头,坚决否认:“我从不刷舌苔!”
这时,你不得不尊重客观事实,开始否定前面的结论,开始沿着“阴虚内热”方向诊察。
如果你对《金匮要略》足够熟悉,你可能会在脑海中搜索到支持你“阴虚内热”的证据,没错,就是“百合病”!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中医看病的本质!
就两个字!
概率!!!
你没看错,就是概率!!!
下面用公式演示一下中医看病的思维本质。
一个病人有如下症状(用大写字母表示):
症状A、症状B、症状C、症状D……
中医医生对每个症状根据其经验,他会进行病位和病性的分析(用小写字母表示),将所有的可能性罗列如下:
症状A:a、b、c、d、e、f……
症状B:b、c、d……
症状C:c、d、f……
症状D:a、c、d……
……
如果把该病人所有症状进行合并归类,最终得到病位和病性的交集,以此病人为例,即c、d。
所以,以c、d代表的病位和病性就是中医对该病人最神秘的辨证论治的结论!
医生脑中对每个症状包括舌象脉象,建立了“病位+病性”的数据库,根据病人症状、体征、舌脉得到最相关的数据。
简言之,就是概率最高者为最终结论!
舌光红无苔,每个中医首先想到的就是“阴虚”,可见,这个舌象是权重最大的,或者说是概率最高的!
可问题是,舌光红无苔,就一定是“阴虚”吗?没有其他可能吗?比如,相反的,阳虚有可能吗?
当然有可能了,所以还要进一步问诊,比如有无口干口渴?
如果有,阴虚的概率更高了!
如果没有,甚至是喜欢喝热水,阴虚的概率是否开始下降了?
总之,一切都是概率问题!
《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如何理解?
概率最高而已!
所以,看病的关键在于识病机,而病机的关键在于病位和病性,病位需要知道脏腑和经络,而病性就只需了解以下十六个字。
中医怎么入门,除了学习脏腑经络所代表的病位,最关键的就要学下面这十六个字所代表的典型症状、体征和舌脉:
(虚)气血阴阳;
(实)风寒暑湿燥热(火),水饮痰瘀郁积。
(其中,郁是气滞;积即食积、虫积、癥积、结石、息肉)
如何快速记忆这十六个字?
可以记成“四六六”,即四虚,六淫,六病理。
如何来理解这十六个字?
其实,病性的关键就是虚实。
虚,少了补进来;实,多了拿出去。
只需记住一句话九个字即可理解虚实病性:
温暖流动的红色液体:
温暖——四虚(阳)、六淫(寒)
流动——四虚(气)、六淫(风)、六病理(郁、积)
红色——四虚(血)、六淫(火、热)、六病理(瘀)
液体——四虚(阴)、六淫(暑、燥、湿)、六病理(水、饮、痰)
温暖,包括温和暖。不温即是寒,外因为主;不暖即是阳虚,内因为主。
流动,变慢即是气虚,过快即是风,不畅即是郁,受阻即是积。
红色,少红即是血虚,过红即是火热,暗红即是瘀。
液体,缺水影响形体为阴虚,夏季多汗缺水即是暑,缺水干皴即是燥,水多弥散为湿,水多浮肿为水,水多局限为饮,水凝成块为痰。
温暖流动的红色液体,这九个字即可概括中医临床最基本的病性概念。
请看两则病案。
刘XX,女,3岁,年12月25日门诊。一周前突然高热,咳喘,先后服射干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并加服四环素,注射青霉素,历时四天不解。检查:两肺满布大量的干湿性罗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立方毫米,中性66%,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转蒲老诊治,症见:发热39℃,无汗,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咳痰不利,面浮目红,口微渴,食纳减少,大便干,每日一次,小便短黄,舌质不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16字病性分析法
虚实
病性
症状
虚
气
-
血
-
阴
-
阳
-
实
风
咳嗽气促,喉间痰鸣
寒
发热39℃,无汗,舌质不红、脉沉
暑
-
湿
-
燥
-
热
发热39℃,面浮目红,口微渴,小便短黄,脉细数
水
-
饮
-
痰
喉间痰鸣,苔白腻
瘀
-
郁
咳嗽气促,咳痰不利,大便干
积
食纳减少,大便干,苔白腻
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痰食阻滞气机,肺失宣降
属食痰阻滞,肺失肃降,郁而化热,治宜宣肺降痰。
处方:炒葶苈子一钱炒苏子一钱炒白芥子一钱瓜蒌仁壳二钱桑白皮一钱五分白前一钱炒莱菔子一钱紫菀一钱竹叶一钱苇根二钱葱白二寸。
12月28日复诊:前方服二剂,热减,精神转佳,咳痰利,食纳增加,小便微黄,大便正常,脉转沉滑,舌质正常苔黄腻。体温已趋正常,咳喘俱减,再以调和肺胃,清燥化痰,前方去葶苈子、竹叶、葱白加象贝母一钱,枇杷叶二钱,竹茹一钱,蜂蜜为引。此方服二剂而痊愈。
按:本例因平时饮食不节,食积生痰化热,微感外邪,引动痰热,阻塞肺气,以致咳喘痰鸣,高热无汗,虽服解表之剂而病势不减。据其便干,口渴,尿黄而短,脉沉不浮,其病不在表,治宜降泄痰热,兼透表邪,以三子养亲汤加味,痰热降,表亦解,肺胃调和,诸证皆平,服药四剂而获痊愈。据此例体会,在临床审脉求因辨证的重要性,脉之沉浮,便之干溏,舌之红淡,苔之黄白燥润,病机之所在,均宜具体分析,加以区别。
王××,26岁。主诉:五年前先见阵发性心悸胸闷,渐见下肢浮肿。请秦老会诊。
诊查:诊见腰以下至足背浮肿甚剧,腹部胀满,呕吐,心悸气促,不能平卧,小便极少,大便溏薄;特别表现在口唇发绀,两手红紫,颊部泛红如妆。舌尖红,苔白滑腻,脉象细数带弦。
16字病性分析法
虚实
病性
症状
虚
气
-
血
-
阴
舌尖红,脉象细数
阳
心悸气促,颊部泛红如妆
实
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热
-
水
腰以下至足背浮肿甚剧,小便极少,大便溏薄
饮
心悸气促,不能平卧,苔白滑腻,脉弦
痰
-
瘀
口唇发绀,两手红紫
郁
腹部胀满,呕吐
积
-
病机分析
心肾阳虚,阴不敛阳,水饮泛滥,气滞血瘀
辨证:系属阳虚水泛,气血瘀阻。
治法:采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熟附片6g,生姜6g,炒白术9g,白芍9g,茯苓15g,春砂仁2g,木香2g。
药后平稳。连服药四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基本消失,仅足背未退尽,腹胀、呕吐均好转,但两颊泛红不退,阵阵烦急,时有咳嗽,痰中带血,脉仍细数不静带弦。久病烦急,浮阳未敛,肝火上冲犯肺,故见咳血。仍坚持前方去木香,加黛蛤散5g,两剂血止咳平,病情渐趋稳定。
按:本例从发病经过来考虑,其根源是心阳衰弱,不能温运中焦水湿,但从伴见颊部泛红如妆诸象,充分暴露出水气充斥、虚阳上浮,不仅胃气垂败,且有心肾阳衰随时虚脱的危险。故治疗采用真武汤加味,扶阳温化为主,佐以敛阴健脾,四剂后即收到显效。虚阳浮越病人,如果肝火旺,当防血证,本例并发肝火犯肺之咳血,原方去香燥加清肝镇咳之品,果然迅速扭转病机。
希望总结的这十六字能够成为初学者入门的捷径,更希望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但其他辨证方法还是要好好学习,体悟其中,妙趣无穷!
附1:中医辨证常用方法。
一:一气周流;天下只此一病(阳虚);
二:阴阳辨证;第二病理因素辨证;
三:气血水(津液)辨证;三焦辨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妇科调周四段论;
五;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妇科调周五段论;
六:六经辨证;六淫辨证;脏腑辨证;
七:七情辨证;妇科调周七段论;
八:八纲辨证;奇经八脉辨证;
九:九种体质辨证;
十:十纲辨证(八纲加气血);
十一:脏腑辨证(五脏加六腑);五运六气辨证;
十二:经络辨证(十二正经);
十四:经络辨证(十二正经加任督二脉);
……
附2:常用辨证方法分类。
以病位为中心的辨证方法有:
三:三焦辨证;
五;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
六: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八:奇经八脉辨证;
十一:脏腑辨证(五脏加六腑);
十二:经络辨证(十二正经);
十四:经络辨证(十二正经加任督二脉);
……
以病性为中心的辨证方法有:
一:一气周流;天下只此一病(阳虚);
二:阴阳辨证;第二病理因素辨证;
三:气血水(津液)辨证;
四:卫气营血辨证;妇科调周四段论;
五;妇科调周五段论;
六:六淫辨证;
七:七情辨证;妇科调周七段论;
九:九种体质辨证;
……
综合病位和病性的辨证方法:
八:八纲辨证;
十:十纲辨证(八纲加气血);
十一:五运六气辨证;
……
希望有一种辨证方法可以统一以上诸多方法,十六字辨病性就是一种尝试。
大道至简!
学医十六年,总结十六字,谁知其中苦,且用且珍惜。
一款与十六字病性分析法相关的中医游戏首次公开,零基础学中医,永久免费,持续更新,欢迎试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