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12月2日
这是馒头说第82篇“文章”
1
没错,今天的“文章”,打了双引号。
之所以打了双引号,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确切地用“文章”这个词来形容今天的推送。
因为今天其实是一篇语音推送。
2
其实在刚开始做“馒头说”后不久,就有读者在后台给我消息,提出了一个建议,大意是:
“馒头啊,你能不能试试每天用语音再推送一下你的故事啊?我每天早上急着出门上班,化妆的时间正好可以听你的“馒头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女读者。
后来,也有一位妈妈读者留言:
“大师,每天睡前都会给儿子念你的故事,是不是可以考虑来个语音版?”
这位妈妈读者的留言,我也记下了。
3
然后就有了这次的活动。
这是一个由喜马拉雅FM、果壳网、新榜联合发起的“向知识致敬”24小时实验。
根据实验要求,我将会把今天的推送内容,第一次用完整的口述方式,发在一个知识平台。
其实这也是满足我的一个小小愿望:如果把一个个历史故事,用口述的方式说出来,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4
忍不住还是要多两句嘴。
这次活动其实有一个主题,叫“向知识致敬”。
这就让我有点惶恐了。
首先,我每天推送的内容,其实都是建立在无数历史界前辈尊长的辛勤工作成果,以及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上的。很多人会在后台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其实哪有。
我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对于每天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一定要说我比一般人多一点知识的话,那就是我知道发生的这件事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值得写一个故事。
然后呢?然后也是通过互联网,从国内外搜索大量的素材,经过考证和辨析,加上自己的观点,把他们列成一条时间线和一条逻辑线,写成故事而已。
所以说,我传播的是知识,但这知识,我只是把他们整合揉捏成我喜欢的叙述方式而已。
“馒头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个微波炉,把冷冰冰的历史知识,加热一下,有温度,有味道地再呈现给大家。
5
至于“致敬”,就更不敢当了!
何德何能,敢接受致敬?
其实每次的“馒头说”推送,都已经开通了“赞赏”功能(推广除外),大家都已经在为知识付费了。
这里顺带说一下,总看到后台有读者问:“是单独回复我的吗?”
这里我统一回答:每一个“赞赏”的回复,都是手工输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