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敬敬崔晋峰吴艳凯付凯亮田欢武柏林
单位:医院医学影像科;医院病理科
引用本文:刘敬敬,崔晋峰,吴艳凯,等.以双肺弥漫病变为特征的多中心Castleman病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4(11):-.DOI:10./cma.j.cn-0317-.
摘要
以双肺弥漫病变为特征的的多中心Castleman病极罕见。因其影像学表现特殊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患者,因胸痛5个月余就诊,体检可见躯干部皮肤多发暗红斑。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弥漫病变,伴颈部、纵隔、两侧腋窝、腹腔、腹股沟多发增大淋巴结。住院期间辗转多个科室,经数次多部位活检和多学科会诊才得以确诊。本文介绍了该病的影像特征、临床诊治经过,分析并总结了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为影像、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供参考。
正文
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而得名,以淋巴组织良性增生为特征,病因不明,可能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卡波西肉瘤病毒)和细胞因子调节如IL-6等异常相关[1]。本文报道一例以双肺弥漫性病变为主要特征,最终被诊断为MCD的病例,诊疗过程非常曲折。
患者女,38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疼痛,右上肢活动及呼吸时明显,无咳嗽、咳痰及发热,于年7月30日入院。医院查胸部CT(-07-27)报告双肺弥漫磨玻璃结节、“树芽征”及少许实变伴多发小叶间隔增厚及叶间胸膜增厚,倾向于淋巴增殖相关性细支气管炎;纵隔及双腋窝增大淋巴结,考虑反应性增生所致。患者8年前因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7年前因反复出现躯干部皮肤暗红斑,医院行皮肤活检,病理诊断为皮肤淋巴浸润症。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5年。体检可见颈部及躯干多发大小不等暗红斑及褐色斑。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velcro啰音。其他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入院胸部CT(-07-31,图1~3)示:双肺弥漫分布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为主,部分小叶间隔增厚;两侧腋窝及纵隔间隙多发肿大淋巴结。同日腹部CT报告盆腔、膀胱两侧及两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08-03超声检查提示双侧锁骨上窝、腋窝、颈部及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部分增大。患者分别于-08-01、-08-10、-08-19、-09-21复查胸部CT,均显示双肺弥漫病变无明显变化。-08-07行前胸部皮肤及颈部淋巴结活检,前胸部皮肤病理(图4)示带皮组织,表皮上皮脚下延,真皮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多灶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c1-2(生发中心+)、CD10(-)、CD20(滤泡+)、CD21(FDC网+)、CD3(散+)、CD(30-)、CD34(-)、CD5(散+)、CD68(散+)、CKpan(-)、Ki-67(生发中心高、外约10%),LCA(+)。颈部淋巴结病理回报,符合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淋巴内可见多量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Bc1-2(生发中心-)、Bc1-6(生发中心+)、CD10(+)、CD20(滤泡+)、CD21(FDC网+)、CD3(+)、CD(30-)、Ki-67(生发中心高、外约8%)、CD68(+)、MUM-1(+)、CD(+)、CD38(+)、IgG(+)、IgG4(散在+)、k(+)、λ(+)、原位杂交EBER(-)。-09-23行胸腔镜下右肺中叶内侧段肺组织活检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右肺中叶内侧段病理(图5,6):肺组织大小约9cm×3.2cm×1.7cm,镜下肺泡上皮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部分滤泡见小血管长入,并可见多量浆细胞浸润,结合免疫表型,考虑Castleman病。免疫组织化学(图7):CD(+)、CD20(滤泡+)、CD3(散在+)、CD38(+)、CD68(-)、CK7(上皮+)、IgG(+)IgG4(散在+)、Ki-67(5%)、NapsinA(上皮+)、S-(-)、TTF-1(上皮+)、Vimentin(+)。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图8)示淋巴窦消失,淋巴滤泡增生,散布于整个淋巴结,部分滤泡见小血管长入,滤泡间多量浆细胞浸润,结合免疫表型,考虑Castleman病。免疫组织化学(图9):Bcl-2(生发中心阴性-)、Bcl-6(生发中心+)、CD10(生发中心+)、CD20(滤泡+)、CD21(示FDC网+)、CD3(间区+)、CD30(-)、CD5(间区+)、Ki-67(生发中心高,外5%)、CD(+)、CD34(血管+)、CD38(+)、IgG(+)、IgG4(散在+)、k(+)、λ(+)原位杂交EBER(-)。确诊为Castleman病后-11-02给予R2-COP方案化疗。因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过敏反应明显,-12-04第二次化疗调整为R2-CHOP方案。因患者口服来那度胺出现发热,-01-11第三次化疗调整为T-CHOP方案化疗。因患者口服沙利度出现发热,-04-24第四次及-06-12第五次化疗均为BCD方案。5次化疗之后,年4月27日复查胸部CT(图10~12),双肺弥漫病变明显减轻,纵隔及两侧腋窝淋巴结明显缩小;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仍稍低于正常值,免疫球蛋白G含量降低,仍高于正常值,IL-5、IL-6、免疫球蛋白M及C反应蛋白均回复正常。讨论
CD是一类较为少见的特殊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致病机制不详。本病可以发生于2~85岁的任何年龄段,平均年龄23岁。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纵隔淋巴链为主,胸部约70%,其次是颈部、腹部和骨盆[2]。按淋巴结累及范围分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castlemandisease,MCD)。按病理特征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3]。根据是否感染人类疱疹病毒-8型病毒(humanherpesvirus,HHV-8)又分为HHV-8阴性即特发性、HHV-8感染相关MCD和多神经、器官巨大症(肝脾肿大)、内分泌病、M蛋白和皮肤病变综合症(polyneuropathyorganomegalyendocrinopathymproteinandskin,POEMS)相关的MCD。本例MCD患者除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外,非常罕见出现双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弥漫病变。MCD累及肺实质较少见,以双肺弥漫病变为特征的更是罕见,系统检索仅见为数不多的个案报道[4,5,6],常被误诊为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影像特征为双肺弥漫分布斑点、结节状、斑片状模糊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和胸膜分布,伴局限的小叶间隔增厚。组织学特征为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肺小叶间隔、肺泡壁、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浸润[7]。因为类似的组织学特征,目前倾向于将弥漫肺部浸润的MCD归为免疫缺陷/免疫失调相关的反应性肺淋巴增生性疾病的一种罕见类型[8]。本例肺部影像表现应与过敏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结节病及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order,CTD)相关的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等相鉴别。过敏性肺炎的亚急性期可与本例影像表现相似,但很少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除了有肺部改变之外,还会有过敏原的接触史,血浆或肺泡嗜酸细胞比例、血IgE升高。脱离过敏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逐渐吸收。病毒性肺炎影像表现多种多样,与病毒的发病机制有关,主要以磨玻璃影为主,可伴小叶性实变和腺泡结节,但出现两肺弥漫分布气道周围间质病变少见,确诊需依据实验室检查。结节病主要以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增大为特征,临床三期以上结节病肺内可有多发间质分布小结节,常见于肺门旁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和胸膜下间质,可伴磨玻璃影,确诊需组织学证据。此外,患者有两项自身抗体(抗Jo-1、ANA)阳性,双肺病变还应考虑CTD相关ILD的可能。此种ILD多呈胸膜下分布为主的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模式。该患者临床尚不能满足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亦未见其他组织器官受累,因此肺内影像特征不能先考虑CTD相关ILD。本例患者另一个特征是合并多部位皮肤损害。MCD累及皮肤很少被报道,但有个案报道MCD合并躯干弥漫性红棕色黄斑[4]或前额和胸部的紫斑[1],其病理显示真皮层淋巴滤泡样增生,血管和腺体周围浸润中密度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本例患者皮肤病变组织学镜下没有明显的浆细胞和淋巴滤泡特征,故暂未将本例患者皮肤病变归为MCD。总之,我们需要提高对MCD累及肺实质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肺内弥漫病变类似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伴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应想到MCD病可能。细胞因子评估、组织活检和多学科会诊有助于确定诊断。参考文献(略)
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读者俱乐部下载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