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会穴
治疗脱肛、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但在患者呕吐、恶心及痢疾有里急后重时,应用此穴,能是病情加重
2、天门穴
发汗解表
如患儿身体素虚,多汗,用本穴时注意
3、攒竹穴
4、鱼腰穴
5、丝竹空
6、黄蜂入洞
治感冒、鼻塞、鼻炎有效,若加板门(平补平泻)疗效更著
7、脾穴
患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脾穴,课时斑疹透出
8、肝穴
本穴宜泻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
9、心穴
本穴宜泻法,如心气虚者,推时可以天河水代之
10、肺穴
本穴多用清法,在自汗、盗汗以及脱肛时,可用补法。
11、肾穴
对肾虚久泄。纳气定喘有良效。对齿痛、口干、头晕、目赤也有效。
12、少商
掐本穴,对咽痛、喉痹等症有良效。
13、中冲
急救穴。如掐时患儿能啼哭出声,面色虽苍白,可救;若掐后,患者面色微红,但无啼声者,其证多凶险。
14、左端正:止泻痢、有提升效力
右端正:止呕,降逆,止血。本穴对鼻出血有良效,法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栓至指端,扎好后,患儿静卧。
15、肾顶
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者,有奇效。
16、肾纹
治结膜充血、眼前房出血,以及患儿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用之屡效。
17、大肠
泄泻严重时,以利小便为主,不可推补本穴。如推补之,则止泻过急,往往使患儿发生呕吐、鹅口疮等。对急性痢疾有里急后重者应清肺穴,待里急后重症状消失后,再请大肠。
18、小肠
治小儿泄泻最效。
如心移热于膀胱时,多见小便短赤等症,除应用本穴外,再加天河水清热,其证可愈。
19、四横纹
治肚胀、口唇破裂。若脾虚做胀者,兼补脾土,疗效更好。
20、小横纹
鹅口疮、肺炎、百日咳及一切痰壅喘咳等,此外对婴儿流口水剧烈者,亦有良效。
本穴对喘咳、口舌生疮等症有效,对肝区疼痛揉之也有效。
21、板门
清胃热。
外感热久不退者,以及阴虚劳热等症,用之屡效。
由拇指根推至掌根横纹处,有止吐作用;反之,有止泻作用。
22、小天心
安神、镇惊。疹痘欲出不偷疗效比较显著
23、内劳宫
泻心火,清心除烦
24、内八卦
临床多用逆运,以降胃气、止呕恶
25、运土入水:止泻
运水入土:通便
26、分阴阳:平衡阴阳
合阴阳:行痰散结,可治痰结。如与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并用,则疗效更著。
27、合谷
治喉痛(先掐再揉)
28、二扇门
发汗穴。高热无汗(1-2min)
体虚患儿,必先固表(补脾、肾,揉肾顶为主,各1-2min),再用本穴发汗(手法重,速度快)
29、精宁
消积聚,单用本穴时间长,患儿多见形容消瘦、短气乏力等,需配伍补脾、肾、三关、小天心等
30、二马
治小便闭塞疗效明显。
肺部干啰音久不消失者,疗效显著;肺部湿罗音,用小横纹有效
31、外八卦
顺运本穴能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
32、外劳宫
补元阳主穴,穴性温热,可发汗。
33、一窝蜂
发散风寒穴。可发汗,但汗出较缓,往往在操作后1小时左右始见汗出,汗的性质微粘,与二扇门的发汗(大汗淋漓)相鉴别
另外,还可止腹痛、痹痛,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疗效
34、总筋
清心热。凡一切实证皆有疗效
35、阳池
大便秘结掐之有效
36、上三关
本穴大热,补气活血,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或患儿形体衰弱及黄疸、阴疽有效
37、退六腑
本穴大凉
38、清天河水
39、天突
40、气海:可使痰、食下降
41、龟尾
向上升提止泻;向下降利通便
42、涌泉
止呕,引上焦热下降
儿推
您对小儿推拿还有什么疑问?答案都在这里
小儿推拿
十年前被称之为奇葩的神奇方法---临证1例
小花小草感谢您对“小花在杏林”的支持